【摘要】:“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是一件藝術品的閃光點,無論是粗狂的雕塑作品,還是肆意潑墨的中國畫,還是堆砌厚重的油畫等,每個作品中都有一點細節的體現。細節決定品質,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關注細節的美術教學,開啟學生發掘細節的美,讓細節點亮更豐富的作品,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美術;觀察方式;美術教學
一、研究現狀
筆者聽過一節示范課,教師在講述完新課后,給學生示范一張郵票,只是從郵票的內容、面值、發行時間、發行機構、邊緣齒孔這五點做出簡要介紹,就草草開始學生作業環節,學生則出現:“下筆難,不知道要畫什么內容”,一部分學生根據黑板上老師的示范“照”著畫,一部分學生直接“臨摹”課本上的郵票,學生對所畫的內容認識不夠清晰,也沒有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能,所以出現“如同一轍”的畫面,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始,從試著想創意,到分析作品,到情感的融入等進行設計繪畫郵票,在教師創設情境引導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關注郵票的細節,學會分析,從而進行設計。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學生在學習美術中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力、實踐力和創造力。”
二、教學探索
關注細節的教學,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并能巧妙的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發現,睜大眼睛,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一樣的細節效果,將觀察作為本課的主導,貫穿在這個課堂教學之中。學生對美術技法的掌握與運用是美術課堂實踐的關鍵因素,是發展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的前提。
課例一:《我的同桌》一課,教學對象為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定的繪畫方法,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更多的提出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回答,筆者簡述一段教學過程,來體現培養學生關注細節的美術教學。
交流式導入,出示事先準備好的班級同學的畫像,請大家找一找畫面中師哪一個小朋友,并說明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觀察與比較,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細節,請畫像中的模特上講臺,讓學生對畫像和模特直接比較,問問同學們:“為什么大家一猜就知道是她?”通過模特與畫像的直接對比,從而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的方法,抓住學生特點進行繪畫,從人物的臉型、發型開始整體觀察,在對人物的五官: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進行細致的觀察,找到最有特色的一點進行繪畫,通過細致的比較,讓學生知道繪畫的過程,并敢于作畫,避免出現知道了觀察方法卻不知從何下手繪畫,
微課示范,微課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正被提倡,在本課的教師示范環節,我采用課前錄制好的微課,進行5分鐘的微課展示,一邊觀看微課視頻,一邊加以講解,以便于讓學生都可以看到繪畫的方法,避免了以往教師示范中不能夠顧全所有學生的局面。
繪畫與表現,通過老師講解觀察人物的方法,學生繪畫自己的同桌,在學生作業環節,教師要巡視輔導,針對于學生繪畫的特點給予點評,在練習的過程中再次強調觀察的方法,細致、反復地強調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可以清晰的理解。
展示與評價,學生講自己畫好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請大家猜一猜是班里的哪位同學?從哪里可以看出?以此來鞏固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知道人物細節的刻畫可以清晰的辨別是哪位同學,在這樣互動的教學情境中,體驗細致觀察、刻畫帶來的趣味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看到學生的作品做出積極的評價,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課堂,對于繪畫能力不好的同學更是要提出觀察的意見,多多鼓勵和表揚學生,給學生樹立信心。
課例二:《不一樣的蔬果》一課,教學對象為三年級的學生,從觀察到反思是一個由點及面的過程,關注細節,讓學生學會用美術語言去對細節進行細致的表現,是讓學生關注生活的具體體現。那么美術教學中該如何關注細節呢?又該關注哪些細節呢?提出設問,首先讓學生進行思考。
在《不一樣的蔬果》一課,首先將完整的水果與橫切后的水果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剖面;接著鼓勵學生思考,并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蔬果的剖面;然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觀察,明確根據結構特征尋找表現方法的基本步驟;再以“聯想法”,“概括法”為創作路徑,引導學生通過添加與簡化、組合與排列的方式來表現;最后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舉一反三,形成遷移。讓學生在教學中進行繪畫,但是,我發現這樣講述,學生作品雖然也有細節的繪畫,但還是大同小異,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沒有在作品中體現,讓我進行反思,在讓學生說一說環節,學生表述還是很有想法,可是作品卻不盡如人意,沒有講自己的情感配合以細節展現出相應的畫面,由此我對課程進行教學調整。
第二次:體驗式導入,摸一摸蔬果的外形,用語言描述蔬果的特征,讓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水果。
對比教學,通過想一想橫切水果的形態,再實際操作,將有代表性的水果進行橫切,感受對比,讓學生認識剖面的形態。
講授新課,(1)線稿表現蔬果的特征,認識線的排列,疏密對畫面形成的影響,由線組成的不同的形態。
(2)解釋剖面,不同蔬果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剖面形態,從觀察開始,拓展學生的思維。
(3)運用色彩豐富線稿,在線形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不同蔬果表面與剖面的色彩關系,以百香果為例,讓學生仔細觀察他的顏色變化,在此過程中講述色彩的三要素,以及相應的色彩知識,讓學生從觀察到繪畫,有深刻的認識。
在講授新課環節,通過具體的分析,從教學重點入手,具體分析解釋,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為下一步學生作業做好鋪墊,避免學生繪畫雷同,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想法。
教師示范繪畫石榴的步驟,然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蔬果,繪畫表現剖面。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示范是很重要的,既能讓學生清晰的看到老師的作畫步驟,又能在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展示評價,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繪畫,把自己的想法與同學分享,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給予肯定,表揚他們的創意,充分肯定學生,對于沒有畫完的同學同樣要給予關愛,可以同桌想畫幫忙,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調整后的授課,學生作品呈現出多樣的形式,打破學生以往蔬果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繪畫自己喜歡的蔬果,從摸一摸蔬果的形狀,到聞一聞蔬果的味道,到切一切蔬果的內部,由表及里,真正能繪畫表現不一樣的蔬果,在關注細節,提高觀察能力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三、總結
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細節的美術教學,細節鑄就品質,在關注細節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細心觀察,用于創新、探索的精神。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由課程教材的實施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實踐者,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給美術課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實現教師與課程共同進步,為美術教學的探索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焦璐,1992年7月28日出生,性別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太原市,現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 美術教育學院 2015級 美術學專業,學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美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