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的教育理念中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影響非常大,德國哲學家稱孔子的時代為世界軸心時代。同時在私學教育實踐中也彰顯出他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以先秦諸子對現今教育的影響做出研究。
【關鍵詞】:先秦;現今教育;先秦諸子
一、理性開放的人文主義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篇》
孔子對學生的影響,有言傳,傳授古代文獻、技藝;更有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理想、對仁的追求,他的正直、謙虛,以身作則,教學相長,將理性開放的人文主義一以灌注在自己的教育之中。
二、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師
今天,我們常常說這樣的話:如果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筆者想來,孔子不是“一桶水”所能比擬的了,他是大河大江大湖,乃至海洋那樣的廣博了。
人們很重視教學方法,這沒有錯,但是還得重視自己學識的廣博和精深。倘若缺了一個方面,那就像兩個輪子的車缺了一個輪子了。如今還流傳著這樣的話,大學之大,不是校舍、大樓之大,而是要有大師之大。筆者想這話很耐讀??鬃愚k學哪有大樓大廈?但是正因為有大師巍巍屹立,便有業績輝煌,功德綿延!
(一)大成至圣的先師
在孔子的人生歷程中,主張學思并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強調身教重于言教,注重精神感化等。在培養目標、師德修養、教學方法、教學原則等方面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積極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日常教學中穿插言行觀教育,取得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論語·先進》里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睆淖詈蟮慕逃删涂矗鬃优囵B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方面杰出人才。其中言語、德行占到孔子培養的人才類型的一半。可見,孔子非常重視言、行方面的教育,而且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有教無類的先聲
提出“有教無類”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孔子對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一個社會生產關系正在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是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重大歷史變革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學在官府”的教育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孔子提出這一思想離不開當時尖銳的歷史環境,但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還要認識到,“有教無類”主張的形成同樣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
綜上可見,孔子所主張的“有教無類”思想是沒有種類之分的,是惠及大多數人的,不論學生的貴賤、貧富、畛域,只要愿意學習的人都可以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三)啟發教育的先導
孔子的啟發誘導是其教育教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取得教育成功的關鍵,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啟發誘導的內涵十分豐富,意義相當深遠。繼承和發揚孔子啟發誘導的思想,有利于提高當代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真正的啟發讓學生有問題,不斷產生新問題,學了還想學。正如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币簿褪钦f使沒有疑問的學生產生疑問,有了疑問并幫助他解決疑問,還要產生新的疑問。如此反復,螺旋上升。使發問和解疑節節逼近,相輔相成。換句話說,沒有讓學生產生疑問的教學就不是成功的教學。
(四)因材施教的先鋒
孔子實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觀的歷史條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諸侯因爭相招聘賢士為己所用,不拘一格選用各種人才,這就為孔子私學實行因材施教培養各類人才奠定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孔子為適應社會變革對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因此他的學生成份復雜:年齡不一,出身不同,地區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養、性格特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學習目的各有千秋。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特色的一個體現?!墩撜Z·述而》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三、豐沛流轉的教育啟示
(一)撐起藍天,“有教無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中、高等教育方面的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進一步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體系。
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不僅可以使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可以促進教育的機會、過程、效果等方面的進一步公平,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二)循循善誘,啟發教育
我們目前的教育,家庭和學校都承擔了一部分責任。
因人而異,不悱不發。比如說在巧記英語單詞中,有的孩子就比較喜歡構詞法,那就給他介紹或者提供相關構詞的文章和書籍;有的孩子比較喜歡在閱讀中記憶新單詞,那就給他閱讀材料。
另外,有效的復習對于新舊知識的掌握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課前教師的備課,設計的一些復習環節,不管是以列表、圖片、游戲、演講、自我展示、活動或者角色扮演、互動的形式出現,都是一個良好的不可或缺的過程。
因機設教,循序漸進。教育孩子學會應對挫折也是教育智慧的表現。
當教育被多數人關注并積極思考尋求更佳的教育方式時,那教育的明天肯定會更美好。
(三)人盡其才,因材施教
依據孔子對“因材施教”的詮釋及其實踐路徑不難看出,“因材施教”的關鍵在于通過對學生準確、全面的了解,各依其長、兼據其短,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所長,克服所短,抑或揚長避短,取得應有的進步。
總之,我們所推進的教育公平,應該是“有教無類”基礎上的機會公平、“因材施教”為主旨的過程公平和“人盡其才”為追求的結果公平的有機統一。我們要通過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優質教育資源,要通過特色學校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讓“人人受適合的教育”、“提供人人有選擇的教育”、“創造生生有個性的教育”、“建立個個能成功的教育”。
總結
在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先秦諸子是中國文化的最優秀代表;諸子文化穿越時空,輻射持久,是常青樹。諸子合觀、百家合一,更顯頂尖智識。對諸子百家的解讀,一向眾說紛紜。傳統文化也并非盡善盡美。筆耆不認為古方定能包醫今病。但是,面對現實問題、現實危機,諸子文化確能啟迪智慧,提供新思維。
通過閱讀孔子著作及相關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思。因為學識有限,文中不足之處,尚望老師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季國清.儒家的當代闡釋[M].人民出版社,2010.
[2]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愛爾蘭)弗拉納根,最偉大的教育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孔德立.先秦諸子[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楊瑞萍.思想道德修養[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4.
[6]陳戍國點校.四書五經·論語·雍也[M].長沙:岳麓書社,2002.
作者簡介:陳霞(1996—),女,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