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土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升級。是培養孩子個性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發揚本土文化的主要的方式,那么如何教育本土化則成了困擾我們教育者的一個難題,所以,正確引起師生教育本土化是重中之重
重要文字:本土化;發揚;傳統文化
一、什么是本土化教育
本土化顧名思義就是該地區的文化和人文風情。我所談的本土化教育并不是指狹義的地區或地域的文化傳承,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本地文化的傳承而忽視對外的文化精華的吸收。那么這樣的文化教育就有“閉關鎖國”的嫌疑,這樣不僅無法達到本土教育的宗旨,反而使教育倒退。所以本土化教育是堅持本土特色的基礎上,融入外來文化的的精華,形成獨特的本土化教育。記得荀子在《勸學》中寫到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在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歲月里,創造了許多的奇跡如火藥的發明,西方國家借助火藥的發明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槍炮,用槍炮打開了中國國門。由此可見,吸收外來文化融入本土化教育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獲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本土化教育和現代化教育的區別和相同點
(一)現代化教育
現代化教育是教育的現代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師素質現代化、教學設備現代化的總稱。新的教育理念使我們教育者不知道怎么去教,如何才能教好。是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還是注重教學質量成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主要矛盾。我作為一名小學村校教師對此深有體會,初入教育界的我總想將現代化教育融入課堂,于是開展了“書法課堂、英語課堂(在農村小學并未開展英語課)”等一系列特色化教學。在家長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些“不務正業、誤人子弟“的流言傳開了。因為在他們心中語文數學才是小學階段的重點。所以現代化教育應該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才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本土化教育與現代化教育的區別
本土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結晶,但又區別于現代化教育。本土化教育在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力相結合的基礎上摻加本土文化的特色。我是一名小學鄉村教師,我們的班上只有10名同學大多數均為留守兒童或是單親家庭,對于這樣學生的教育應該堅持教育和生產勞動力相結合的基礎上,還應該摻加本土特色以及更多地關愛,是這些留守兒童尊重當地特色從而使孩子們在缺少父母親情的情況下用本土化教育使學生在課堂中找到家的感情。所以本土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升級,現代化教育是本土化教育的基礎
(三)本土化教育和現代化教育的相同點
以生為本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力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本土化教育的基礎,是教育中的文化底蘊。我所說的本土化教育并不是臺灣李登輝執政時提出的“去中國式”的“鄉土化教育”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一書中指出“論資本,就是資本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沒有價值,就不存在資本”。如果去“中國式”的教育則脫離了本土化教育的宗旨,那么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本土化教育和現代教育的相同點在于:堅持以生為本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力相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三、本土化教育的“因地制宜”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的普遍藝術”。在我看來書中所說的“一切事物”指的就是現代教育特點和地方文化特點的結合,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的地方文化的教育,做到“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教學。我是一名鄉村小學教師,面對位數不多的孩子,我曾經開展過“親子閱讀”教學活動。活動內容及成果如下
活動主題:親子閱讀
活動目的:增強親子之間的感情聯絡
活動人數:10人
活動地點:重慶市巫山縣篤坪小學向陽教學點五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對象:向陽教學點五年級全體學生及家長
活動內容:為增強學生在家和父母的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特要求在家與父母進行半小時的課外閱讀
活動結果:父母陪同閱讀0%(0人) 單親陪同10%(1人) 因事不能陪同70%(7人) 不識字無法陪同閱讀2%(2人)
以上為數據表明:現代流行的親子閱讀在本校成果并不理想,因此我根據當地特色制定了新的教學活動。活動如下:
活動主題: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目的: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
活動人數:10人
活動時間:2017.3.27-------2017.4.15
活動地點:重慶市巫山縣篤坪鄉篤坪小學向陽教學點
活動對象:向陽教學點五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內容:1、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收集父母的感受,做好記錄
活動成果:受到父母表揚100%(10人) 受到父母獎勵60%(6人) 老師收到電話感謝20%(2人)
以上數據表明:根據當地特色制定相應的本土化教育是現階段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本土化教育的“因地制宜”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結晶、是未來教育發展的總目標
四、本土化教育的“因地制宜”作用及意義
在中國古代《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指出:“夫筑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地之數以威鄰國乎”形象的闡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教育中的因地制宜有著怎樣的作用,令許多學者百思不得其解。我認為教育中的因地制宜首先可以使教師“接地氣”走下神壇,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為自然,社會、經濟的有機統一,或天時、地利、人和的統一,在教育中也應該遵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規律,什么是教育中的天時呢?我認為教育的天時是指地方教育特色的大環境,荀子在《勸學》中指出“木受繩則直,金就勵則利”一個優秀的教育團體,除了自身的教育素質過硬之外,還應該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是教育者可以放心去教,虛心去學。如果一個教育者只注重自身的教育質量,從而忽視對大環境的選擇,那么也就決定了你的教育的成功。“地利”顧名思義“地理環境的利弊”如何選擇有利的地利條件來組織教學,一度成為教育者困擾的難題,我所認為的利用地利組織教學不可忽視的便是學生的家庭因素以及學校周邊環境。《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大家都耳濡目染,一代圣人孟子在小時候也只不過是一個頑皮的小孩童罷了,若沒有孟母三遷其家,以環境來改變孟子對學習的態度,我想孟子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大家。記得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曾寫到:給我12個嬰兒,給他們設立不同的環境,可以培養出不同的人才。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應該抓住學生的家庭環境以及學校周邊環境來組織教學有著不一樣的收入。“人和”就是指家長和老師的配合,一套完整的教育,應該有家長和老師共同完成。
其次因地制宜教育可以使教育者與家長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許多學者認為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橋梁使學生,我并不否認這個觀點,但家長與學校之間不僅僅只有這一條溝通的渠道,一名優秀的教育者應該努力學習地方特色,和家長建立共同話題,我所任教的是一所農村小學,當地的主要產業是種植烤煙,在教學工作中,我抓住這一特色,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白感恩父母,感受父母的辛苦勞作。為打好家校關系奠定了基礎,然后和家長建立共同話題,促進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感情,總而言之本土化教育的“因地制宜”是現代化教育促進家校聯系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者簡介:趙元軍(1973—),性別:男,重慶市巫山縣人,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