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伯記》以宏大的氣勢、深邃的思想、思辨的語言和完整的結構勾勒出一場“信仰回歸”之旅。由神魔賭賽引發約伯的無辜受難,使約伯在對神之公義的痛苦思索中觸及對人類信仰本質的終極思考,昭示了信仰的真諦:真正的信仰源于生命,發乎心,踐之于行。沐浴信仰之光,人們才能夠更為客觀地面對生活中突發的場景,才能堅守自身的純正品格,承受沉重的苦難而活。
【關鍵詞】:約伯;信仰;受難;因果報應觀
信仰主題可謂是《約伯記》[ 《圣經》,中文和合本,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2008年。本文《圣經》原文均引自此書,下同。]的核心命題,全文開篇便以神魔賭賽引發約伯的無辜受難,使約伯在對神之公義的痛苦思索中觸及對人類信仰本質的終極思考。本文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約伯記》信仰主題進行深入解讀,試圖還原約伯的信仰迷惘和復歸之旅,從“信仰不是什么”的反面例證出發,把握信仰的真正本質。
一、信仰之問:神魔賭賽
故事緣起神魔賭賽。撒旦質疑約伯的義,為此神與撒旦打賭,放任撒旦考驗約伯的義。令人不解的是,神明知撒旦會對約伯不利,又為何同意這場賭賽?實際上,神魔賭賽皆為隱喻,背后指向的是信仰者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對世界、對信仰本身產生的懷疑與迷惘,失望與痛苦,憤怒與反思,在不堪重負之中對神發出的驚世駭俗的控訴。撒旦是神創世時加入的一絲不和諧因素,它的存在是整個世界創造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撒旦就是不斷地否定,永遠存在著的否定,這股否定的力量既是破壞者也是轉化的關鍵,它從反面促使人們不斷思索對神的信仰。這場賭賽并不是神的冷心無情,恰恰是神的良苦用心,目的是為了明晰真正的信仰究竟何為。
二、信仰之思:信仰的否定性命題
1.信是否因為獲益
義人約伯人丁興旺,家產殷實,遠離禍事。撒旦指出這正是約伯之所以信的原因,使若失去了這一切,他必不會繼續信神。于是撒旦奪走了約伯的一切。這時,約伯起身撕裂外袍,剃頭俯身下拜,稱自己“赤身出于母胎,必將赤身歸回”(1:21),生命在神的懷抱中得以生長和消亡,如同自然萬物隨著季節的變化繁盛枯萎一般,是生命的本然。因此,盡管遭遇了生活的重大變故,約伯仍相信神,忠誠于神。
撒旦又進一步對約伯的肉體進行毀滅性的打擊,令約伯從腳掌到頭頂長滿毒瘡,痛苦異常。面對妻子的憤怒,約伯說道:“難道我們從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禍嗎?”(2:10)約伯對神的信是堅定而執著的,并不因禍福流轉而發生變化。信仰往往意味著將自我完全交諸于神,在神的懷抱中,生長消亡禍福相依皆為平常。獲益與否并不是信神的必要條件。
既然如此,下一階段的約伯為何在與三友的對話中卻變得痛苦異常,悲傷不已?原因在于此時的約伯不同于過去,他的生命發生了變化,他的痛苦與悲傷源于精神個體對“靈”“神”關系的追索。
2.信是否因為因果報應觀
這一階段的約伯,以詛咒自己的生命為開端。對肉體的摒棄,意味著約伯的生存根基將由“靈”主導,物質(包括對一切物質的態度)的消亡預示著人神關系探索的新開始。對于約伯而言,精神上最大的痛苦是“無辜受難”,而他身上之所以有著如此震撼人心靈的力量,是因為他擁有直面苦難、承擔苦難的勇氣。三位朋友的安慰非但沒有肅清受難的緣由,反而加深了約伯“無辜受難”的痛苦。
以利法是經驗主義者。他在自己的感官經驗中引述了對神的領悟:1.突然受難必然因為有罪(4:7);2.神設定并保障報應法則(5:9-16);3.神通過降災于人達到教化人的目的(5:17-18)。由此可見,神的公義體現在賞善罰惡、因果報應之中。比勒達,論證依據是“傳統”,以先輩經驗為正當根據,進一步闡發“賞善罰惡”的因果報應論。瑣法則是個信仰的教條主義者。面對約伯的受難,他直接以無限的神作為權威的來源,認為人的生活是由神的智慧來安排的,人無從得知而勸慰約伯。由此看來,三位朋友的觀念雖略有不同,但在信仰層面上卻達成了一致:神是公義的,神的公義體現在賞善罰惡、因果報應上。所以他們安慰約伯的方式就是,約伯有罪,他應當通過懺悔獲得神的救贖。這些話語看似在安慰約伯,實則構成了因果報應觀與無辜受難個體經歷的尖銳對立,給約伯來帶更大的痛苦。
面對朋友們的指責,約伯也曾試圖尋找自己之所以受難的理由,可問題恰恰“無辜受難”這一事實。在與朋友們的爭論中,約伯經歷了找說法——找罪行——堅信無辜——申辯——對神的質疑這一整個信仰產生混亂的過程。認罪和無辜申辯成為了約伯內心沖突的兩個基本成分,兩者即與個體行為相關,又考驗著他對神之公義的信念。對于約伯而言,“不幸一旦與德性行為聯系在一起,現世秩序就陷入混亂,神性秩序就會遭到質疑”[2]P387。因此,約伯的痛苦不僅僅局限于個體的無辜,而動搖了信仰的根本,將懷疑指向神自身。義人受苦和惡人得福是一個普遍現象,在整個生活世界處處都可以看到因果報應論的無效。神的公義究竟何在?約伯求告無門,向天哭訴,試圖尋求一個答案。而解題的線索在于:神性秩序由誰定義?
3.神性秩序由誰定義
面對約伯的質問,神用一連串的關于世界本源的問題給予回應:“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曉得就說,是誰規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38:4-5)神向約伯描述了人與造物主相比的渺小。這個答非所問的場景明確表明人類在運用邏輯判斷認識世界以外還存在著超驗的方式來接受世界,揭曉了人類所認為的理性觀念在天人框架中的逾矩:宇宙和人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平等的主體關系,而是包含與被包含、涵育與被涵育、造物與受造的關系,神并非以人的尺度來賞賜人,也不受制于人的一切準則。神性秩序并不由人來定義。神也不應被納入人所認定的行為規范之中。相反,人應當把自身(包括他的全部經驗)嵌入到神偉大的作為中,才能夠使之超越一切。
三、信仰回歸:生命的內在根基
神對三位朋友和以利戶表示斥責,因為他們試圖以自我的理解來理解神,并奉之為真理,進而要求、評判別人;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感官經驗、傳統和教條接近于神的信仰,卻獨獨忽略了生命本身。所以他們越安慰,約伯越痛苦。正是因為約伯與他們不同,約伯恰恰是從自己的生命出發去探尋何為真正的信仰。從一開始的堅信——靈神階段的質疑——對神的最大背叛——信仰回歸,約伯經歷的是心與神之間最純粹的碰撞,越激烈越深沉,越痛苦越純正,在經歷了最大的“否”后,走向了最堅定的“信”。“正如寧靜的湖水讓你觀察,卻以黑暗的倒影折回了透視的目光。”[3]P96光明自黑暗中孕育,希望自涅槃中而生。至此,約伯經歷了“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42:5)的歷程。
信仰,從來都不是因為獲益,也不是因為世上的因果報應;信仰,從來不是通過其他種種方式去接近神,以自身的有限去揣測神;真正的信仰,源于生命,發乎心,踐之于行。它從不是固定僵化的存在,而是鮮活生動地孕育在人們的心中。信仰的生發會充盈人們的心田,給人們以堅信、執著的力量。人們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才能夠更為客觀地面對生活中突發的場景,才能堅守自身的純正品格,才能承受沉重的苦難而活。
參考文獻:
[1]圣經.中文和合本.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2008年.
[2]劉小楓.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克爾凱郭爾.基督徒的激情[M].魯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作者簡介:韓玥(1993-),女,壯族,廣西防城港人,文學碩士,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2011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