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是一位專制主義政治的支持者,因此他的一切經濟政策都是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的——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展開了他的“改革”主張。變法打出“不加賦而國用足”的民生口號,其本質是以帝王為師,維護統治者費盡心機想要的“專制”二字。本文以歷代對王安石的代表性評價為線索,立足于變法的具體內容,進一步探討王安石變法。
【關鍵詞】:王安石;變法;專制主義
前言
九百余年前,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國勢,解決“冗官”、“冗兵”、“冗費”三大沉疾,宋神宗毅然任用王安石,君臣二人共同發動,主持了一場震動朝野的大變法。本文主要從歷代對王安石的代表性評價切入,立足變法的具體內容,進一步探討王安石變法。
一、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演變
(一)古代的評價
1.古代的肯定評價
明清兩代,全面肯定王安石的,以明人章衰和清人蔡上翔為代表。在章衷和蔡上翔筆下,安石是不世出的賢相,一代圣人。這種對安石及其新法的全面肯定,雖然有其片面道理,但近于溢美,有失公允。
2.古代的否定評價
明楊慎和清王夫之,可以說是古代否定王安石的代表人物。
應該認為,王夫之對王安石的否定是全方位的,與楊慎等人比較,更系統、更徹底。可以說,他是集此前否定王安石之大成。
3.古代肯定和否定參半的評價
陸九淵和朱熹對王安石的評價,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毀譽參半。
陸九淵作《荊國王文公祠堂記》,認為王安石以效法堯舜勸神宗,神宗以“卿宜悉意輔聯,庶同濟此道”勉勵王安石,“群臣議論,未嘗不以堯相期”,如此深明大義,自古所無。
在元、明、清時期,陸九淵、朱熹的評論,就是正統儒家的評論。比較起來,在封建社會,陸、朱的評價還不失于平實。
(二)近代的評價
1.近代的肯定評價
近世學者對王安石的評價具有時代的特點,這里也有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對王安石作肯定評價的,以梁啟超為代表。
梁啟超探討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他認為,荊公的措置,既與歐美現代國家的措置相同,而荊公“又以至誠側但憂天下之心出之,而效不大睹何也?殊不思三代以前之政治家,其所經畫者,千里之王瓷耳,否則數百里之侯封耳。而今世歐洲諸國,其大者不過比吾一二省,其小者乃比吾一二縣也。故三代以前行之有效者,今世歐洲各國行之而有效者,荊公宰鄲時行之,其收效當與彼相等,是敢斷言;及夫宰天下時行之,其收效能否與彼相等,是不敢斷言也”。這也就是說,小國易行法,而大國難有成。故荊公之法,三代以前侯國行之,歐美之國行之,荊公知勤行之,皆見成效,而為宰輔時行之,卻不能有成。至于為什么行于大國難有成,梁啟超則沒有說。
2.近代的否定評價
近世否定王安石變法的學者,當推錢穆學先生。
錢穆對王安石變法的否定,繼承的是古代正統儒家的觀點。儒家重人治而略法治,故對王安石立法度無不持批評態度。錢穆批評王安石變法而稱譽范仲淹新政,亦出于此。錢穆對王安石的批評有其正確的地方,但以地域不同來解釋新舊兩黨間的斗爭則是無稽的。
二、王安石變法內容
(一)青苗法
青苗法,是由官方控制一定糧食,用來調節谷價,使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聊以度過難關,在此之前有常平倉。經過醞釀,熙寧二年(1069)九月丁卯,青苗法終由條例司頒布:
青苗法打的是“散惠興利,以為耕斂補助”的旗號,實際是行聚斂的目的,實際上并沒有抑制兼并、均濟貧弱的功能。更何況,免役法和青苗法都要納錢,這就造成了錢荒,“他們利用錢荒之機,強迫農民在納苗、役錢時大量支付錢幣,用以增加宋廷的實際收人”。
(二)免役法
所謂免役,主要不是免去農民的勞役,而是減輕了中小地主的負擔,而原來不必服役的下戶等等,反而要出助役錢,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當時,“除開封府外,各地鄉村下戶被變法派很普遍地強加了役錢負擔,應是確鑿的史實”,這就根本談不上“均濟貧弱”。事實上,實行免役法的結果,并沒有減輕農民的勞役,而是使百姓增加了一項納稅,由此而使國家獲得大量役錢結余。
(三)保甲法
保甲法是關于鄉村基層組織和鄉兵組織的法規,頒行于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
總結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有三:一是“除盜”;二是“與募兵相參”,部分恢復征兵制;三是“省養兵財費”。關于保甲法除盜的種種措施,是上承商鞍的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最后啟迪了蔣介石的保甲法。而部分恢復征兵,為的也是消餌士兵起義,說不上有任何值得稱道的進步因素。相反,由募兵制到征兵制的倒退,只能給人民帶來災禍。而且在實行保甲法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節省養兵財費,人民的賦稅負擔卻是有增無減。由此可見,保甲法仍是王安石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
三、以古為境,議安石變法
(一)專制主義者,本是同根生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他卻積極主張實行政府專賣制度,這時他是站在“國”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想的較多的是政府的收人問題,他的以理財為中心的熙寧新法,都是圍繞著這一問題而來。在青苗、均輸、免役、市易、保甲諸法里,王安石固然寄有高尚的理想,但從實際施行來看,卻純是聚斂,這在前文具體變法措施中已有詳細說明。
(二)兩派之爭,亦是“同門”
熙、豐新、舊兩黨的斗爭,也不能籠統地說是新、舊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所謂變法自然是屬于新的范疇,因為它要變古;而反對變法,自然是屬于舊的范疇,因為它要保守舊有之物。所以可以推導出新、舊論,任何變法和反變法都可以說是新、舊的矛盾和斗爭。
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只有變法派要維護封建王權,反對派并不想維護封建王權。其實,不管是變法派,還是反對派,都要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王權,只是方法不同。
總結
歷史人物的評價是很難的。而王安石變法不是王安石一個人的變法,不是王安石一個人的責任,是一個群體、官僚的責任。變法派為什么這樣地“深疾民富”而使其無從進一步地發展呢?為什么國家占有這樣多的利益而不分潤給“百姓”一杯羹呢?民本思想從來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只不過是從封建階級的長遠利益著眼而已。王安石亦不例外。
基于此,筆者大膽猜想,不足之處還望老師斧正。筆者認為即使退一步說,農民支持又怎么樣?好像王安石的變法不順應民心才失敗。地主階級專政的封建社會,又有哪一次農民反抗勝利了呢?即便勝利也是走同樣的君主之道。所以,民生固然是歷代統治者需關注的關心,但整個政治體制沒有變,思想內涵沒有變,王安石變法蒙上專制統治的色彩也無可厚非。通過專著閱讀,資料查找,老師溝通,初步了解王安石變法,因積累有限,只能旁征博引并以此抒發自己的所感所思。筆者也將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關注王安石變法。以上就是我對王安石變法的一點看法,如有錯誤,尚望老師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趙明.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楊鶴皋.中國法律思想通史[M].北京: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
[3]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4]馬小紅.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徐文明.十一世紀的王安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6]張宏杰.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7]王安石全集(北宋).王安石[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梁啟超.王安石傳[M].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霞(1996—),女,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