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臺灣地區對于高校教育的一些理念做法和成功經驗,對我們大陸教育的推進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筆者先后參觀訪問了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和國立中山大學三所學校,對臺灣地區的教育狀況進行了初步的了解。
【關鍵詞】:臺灣地區;大學教育;學校管理;校園文化
一、學校管理
(一)高度重視學生就業與發展
關于臺灣高校就業方面,以臺師大為例。臺師大師資培育就業輔導處為學生做的功課非常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就業輔導處每年都會制定出詳盡的調查,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數據分析,以便學生對自己未來出路有個明確了解。這些調查與分析包括以下:畢業生待業率與全國失業率調查對比;從畢業生就業狀況與雇主滿意度調查來看學生出路;畢業生學用是否相符、畢業生工作能力表現、職涯服務需求、實習意愿就業偏好等。
此外,無論是應屆畢業生,還是初入大學的新生,就業輔導處為學生做了周密的就業指導與安排,讓學生一入大學就有對自己的職業進行合理規劃的意識,而且這種指導是長期的,貫穿于一個學生在校的整個學習生涯甚至于工作以后。從這個層面來說,筆者認為臺灣高校是學校主動為學生提供服務,而大陸高校更偏向于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學校服務。
另一方面,學校對職業意識的宣傳活動做得很到位,與校外企業、媒體合作密切。如提供學生對自己職涯測驗探索服務的網站(UCAN就業職能診斷平臺、CPAS人才測評網);開辦就業系列講座,邀請校外單位、企業和歷屆校友進行經驗分享;建立實習企業資料庫,協助學生尋找校外實習機會;開設職涯系列活動,如:企業說明會,發行就業專刊,就博會(就業留學博覽會),留學講座等。
因此,關于就業與未來出路思考,好像大家都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之前問過幾個臺大的學生,將來的打算是找工作還是繼續學習?他們的回答幾乎不約而同:先把本科(或碩士)的學業讀完,然后去找一份工作,在社會上多適應適應,給自己的人生找個定位;如果發現自己實在不適合工作,就會回校繼續學習,如果發現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堅持下去。如此對比起來,內陸大多數本科生普遍狀況是:對未來似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被動考研,沒有明確的就業意識,對人生沒有合理規劃。
(二)師資力量分配合理
臺大本科生的主要學科都是由資深教授負責,而年輕的資歷淺的老師負責一些選修課。特別值得強調的一點是,老教授上課時都會帶著一名新教師作為課堂小助教,這樣安排也是很合理的,因為老教授他們多從海外留學歸來,有豐富的經驗與知識,可以和學生交流探討,老教授從年輕人那里攝取新理念,年輕的學生可以將老師當成一個巨大的資源庫補充自己。另外,老教授的經濟補給充足,沒有房車等的壓力,而年輕的教師教學經驗不足,閱歷尚淺,剛步入社會可能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如果讓他們這些新老師負責本科生主修,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壓力,而老帶新就能很好的協調多方面的關系,實現共贏,可以說,達到了“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
(三)學校資源利用最大化
以臺大圖書館為例,大樓的外觀設計就別具意味——承先啟后,館藏資源極為豐富,并且是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之一,館內特色館藏不僅包括20余萬件古今中外的藏本資料,而且還收錄了近代名家、臺大職工、校友等所有臺大人的作品、著作、手稿。館內吸引人的不僅僅是這些極為豐富珍貴的藏書,更讓人驚奇的是館內合理的空間區分,尤其是不同類型的開放空間,如諸多媒體設備空間(線上影音服務、音樂欣賞服務、有線電視選撥服務等)、討論室、樂牙灣(有別于一貫充斥厚重書架的閱覽區,極富人文氣息,帶給學生全新的音樂體驗,使學生在疲憊之時得到放松,學習效率更高),圖書館提供了先進的翻拍架、掃描器、網絡線,各種空間設計與設備提供,使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進行有效學習。
以國立中山大學為例,這個學校將資源利用非常充分,合理利用與發揮校內資源以及校內資源與校周邊資源的相互整合,比如因為它臨海的地理優勢,學校設有海洋科學學院,開設了一系列和海洋有關的院系課程,如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地質與化學、海洋環境工程學、帆船技能課等;在游覽校園風光的時候,路邊石欄桿的柱頭上面分別刻有各種不同昆蟲,沿著欄桿走過就像在看一段段昆蟲演變史;每棟樓都完整的發揮著它的功能,如學生活動中心就是學校所有的活動都在里面舉行,也不會占用別的空間。
二、校園文化
(一)社團活動豐富,講求創新,學生參與熱情高漲
臺灣高校的社團極多,所以定期不定期開展的社團活動也相當豐富。臺大學生表示:“在臺灣,我們學生想要什么就一定會向學校要,而絕不會等著學校給。只要我們對一件事的爭取票數過半,學校就會批準······”。在臺灣的學校,學生是主力軍,學生有權提出任何要求,并團結力量爭取他們想要的。學生可以對政治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見,學生可以發起就某個問題的示威游行,學生在建設與發展臺灣的各個地方釋放著力量。
臺灣高校社團組織的各類活動,師生共同參與,非常豐富,各種創意活動都是學生自己組織策劃的,讓人躍躍欲試,而且,幾乎每項活動參與人數都很多很多。他們十分注重學生社團活動,認為社團是一個能培養和挖掘學生潛力的場所,是加強團隊協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及個性挖掘、自我展示的最佳課堂,在社團里學到的是課堂之外的東西,是教科書里不曾有的東西,這不僅能夠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更能幫助學生形成和完善獨立人格,不斷發展。
(二)德育·細微之處體現人文與社會關懷
有人說 “當文明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隨處可見的普遍現象,你身處其中才能感覺得到真正的尊重,才會感覺到什么叫城市幸福感” ,臺灣隨處可見的文明,隨處可感的民主,正給人一種恰如其分的幸福感。
臺灣的很多優良傳統一直得以完好地保存與繼承,比如淳樸、熱情、守秩序、講文明的傳統美德。例如在臺師大校園內所見,學生排隊等候并依序進入電梯。此外,環保教育在臺灣是一門必修課,注重加強學生節能環保意識。例如臺灣的墻面、路面幾乎都是干干凈凈,隨處都能看見有明顯分類標志的垃圾箱,這是他們多年強制垃圾分類教育的結果。而臺灣地鐵、公交車上有“博愛座”(老弱病殘孕專座),無論下班人流增多車上怎么擁擠,都不會有別的人去占座,等等。
三、關于藝術教育
臺灣大學學校學生活動中心張貼的活動海報很多,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筆者努力尋找我想要的和藝術相關的海報,卻幾乎沒有。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臺師大是有美術系的,而臺大沒有。臺大最缺少的就是美術方面的東西,與藝術相關的無非就是舞蹈、音樂戲劇,還為此特地開設了一個社團,但社團主要研究藝術史論,沒有像繪畫這樣的實踐性操作的,在這一塊領域開發的話,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就美術教育與臺灣的大學之間的關系而言,臺灣美術科系約有六、七十個,作為獨立藝術院校招生的只有三所大學,即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和臺南藝術大學,重在培養藝術創作人才;其他大學開展美術學科主要以設計方面的專業與課程占大多數;而師范院校都有美術科系,重在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而美術教師在臺灣算是很熱的職業,因為有穩定的收入而成為多數畢業生擇業的第一目標。這樣來看,臺灣與大陸還是比較相像的。
四、總結
臺灣的教育優秀的方面還有很多,希望以后能再有機會去深入挖掘,但是臺灣地區高校教育當然也存在其缺陷,需要改進,總之,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兩岸的教育需要兩岸人民共同努力奮進。
作者簡介:劉洋洋,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美術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