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犯罪低齡化這一現象,本文從影響因素出發,結合案例簡單說明認為刑事責任最低年齡不應降低的理由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刑事法定最低年齡;犯罪低齡化;影響因素;完善措施
隨著我國對犯罪行為的嚴抓嚴打,社會治安得到明顯的好轉,但是青少年犯罪現象仍然十分嚴重,且表現出低齡化、兇殘化等新特點。有資料顯示,1990年以來,我國的犯罪年增長率已過24%,而其中14-25歲年齡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數的比重在70%以上,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犯罪年齡趨向于低齡化。
一、刑事責任年齡
目前,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為 14 周歲,同樣的,英國、日本、德國和奧地利等國家也將刑事責任年齡定為14周歲。但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較低,如法國為 13 周歲,印度、加拿大、希臘、荷蘭、丹麥、匈牙利為 12 周歲,墨西哥為 9 周歲。
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規定,不滿14周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階段。因一般情況下,不滿14周歲的人尚處于幼年時期,還不具備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不具備責任能力。但對于因不滿14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實施了危害社會行為的人,法律不會一昧寬容,司法機關將依法責令其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也可以視需要對接近14周歲,如12至13周歲的人由政府收容教養。由此可見法律對不滿刑事責任年齡的人所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持以教代罰原則。
那么法律是以什么為依據來確定刑事責任年齡的呢?從世界大范圍來講,各個國家根據本國的歷史傳統、人種、未成年人發育情況、教育狀況等,來確定本國的刑事責任年齡。而我國認為,影響和決定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即人在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之能力的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知識和智力成熟程度,該因素主要受年齡因素制約,也受人學習知識、發展智力的某些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制約。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腦功能正常與否的狀況,該因素受到是否患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的種類、程度和特點的影響。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大部分人的精神是正常的,因此本文只討論第一方面因素對犯罪低齡化的影響。
二、影響因素
(一)年齡因素。年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試想一個呱呱落地的嬰兒接觸世界尚不久,甚至還不懂得外界的各種行為的各種意義,那么他怎么可能實施犯罪行為呢?相反,一個已經十多歲的少年,經過這么多年的接觸社會,對世界有了大概的認知,那么他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念,這時如若他作出了危害社會的行為,那么一定是出于個人的認知作出的行為。我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對自己作出的行為有明確認知的少年應該承擔他的行為的后果和責任。
(二)生理因素。就好像有些人早發育有些人遲發育,盡管處在相同的環境下,每個人的心智發育程度也會有所不同,這是每個人的生理器官的差異導致的。所以盡管年齡相同,不同的個體存在差異,不能以一定的年齡一概而論,不能說因為這個人達到某個年齡了,所以他的心智和認知程度一定發育到這個水平了,因此他犯罪了一定要對他作出怎樣的處罰。所以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對于年齡達到而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人來說太過苛刻。
(三)環境因素。都說中國城鄉差異過大,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在發達地區的孩子從小接觸新奇的世界,他們的世界觀隨著接觸到的越多而越完整。相反,處于貧困地區的孩子維持溫飽已是問題,對于他們來說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來拓展自己的視野,那么他們的世界觀就受到極大的限制。相同年齡的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不同認知而作出同一行為被判處同樣刑法,而依據僅僅是年齡,這樣真的公平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除了加大這樣的不公平外沒有別的好處。
年齡的增長并不必然導致能力的增強,能力是第一位的,年齡是第二位的;年齡是犯罪主體的形式要件,能力才是犯罪主體的實質要件。如果認為年齡等于能力,年齡第一,能力第二,用形式要件取代實質要件,則錯誤的結果在所難免。因此,我不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就可以避免犯罪低齡化趨勢的進一步擴大。
三、完善措施
(一)提高家長素質,加強家庭氛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青少年生活、學習的搖籃,家長的素質對子女的素質有著極大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對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給青少年兒童以潛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引導青少年向上向善。
(二)重視學校德育教育,提供良好學習環境。在青少年的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自覺遠離犯罪。
(三)完善現有立法體系,構建合理管理機制。國外有許多國家都采取法律的手段規范未成年人的行為,以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我國雖然曾制定相關法律填補了我國少年司法的空白。但是現有法律、法規過于籠統,操作難度大。因此,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立法,使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在黨和政府重視下,對青少年犯罪實行綜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經濟、法律、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斷改善社會風氣,消除各種不良影響,才能不用通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而達到預防和減少犯罪低齡化趨勢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曉玲.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堅冰待破[J].民主與法制時報,2006(3).
[2]李張光.犯罪低齡化困局待解[J].民主與法制時報,2016(8).
[3]張婷.論犯罪低齡化與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改革分析[J].法制博覽,2014(5).
[4]易良春.青少年違法犯罪低齡化的原因及遏制對策研究[J].消費導刊,2010(1).
[5]趙圣昌,楊艷萍.刑事法定年齡應當與辨認控制能力緊密結合[J].北方經貿,2001(2).
作者簡介:黃瑤瑤(1998—),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法學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