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自確立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中都被廣泛研究應用。但是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我過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發展的時間較短,制度規定本身也不夠完善,因此在審判實踐中爭議和困惑之聲層出不窮。然而,在社會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商事地位顯得格外突出,股東作為公司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合法權益的保護已然成為公司走向長效發展之路的奠基石。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作為小股東保護自身權益的手杖,需要在實踐中發揮良好作用。鑒于此,本文將從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司法實踐的現狀及問題進行解讀,并結合相應學術研究,探索可行之法,為這一制度在今后的運用中提供參考。
【關鍵詞】:股東代表訴訟;訴訟利益;問題;完善
一、引言
2005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對我國《公司法》再次進行修正,首次正式確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我國股東所派生的訴權也由此被賦予,公司和股東的救濟之戰也由此拉開了歷史的序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這一制度的引入,打破了《公司法》純粹的實體法屏障,注入了程序化的新血液,是中國法制進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不僅如此,在實踐中更是為中小股東維權另辟蹊徑,彌補了公司制度本身的缺失。但由于該制度是從舶來品,短時間內沒有被充分本土化,在具體司法運用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需要與配套的相關法律制度不斷磨合。2013年,新《公司法》出臺對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仍未有所突破。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從當前立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上去剖析和探討這一制度具有切實意義。本文將從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概述,結合當前司法實踐審判問題,從而剖析制度缺陷及成因,提供完善意見等方面展開論述。
二、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概況
股東代表訴訟,顧名思義即股東代表公司提起的訴訟。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萌芽于1843的英國,Fossv.Harbottle案確立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作為股東維權的例外制度;美國1881年的Hawesv. City Oakland案件的判例實現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以成文法形式在美國確立,也是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成熟的重要標志。2005年德國UMAG的生效標志著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確立。新增的條款顯示“持有注冊資本金百分之一或者持有股份的票面金額在10萬歐元以上的股東,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請求損害賠償訴訟”,此款賦予了中小股東提起訴訟的派生訴權。
相較于國外的股東訴訟代表制度,我國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起步較晚,2005年公司法的修訂才首次確立起這一制度,該法第151條對股東代表制度的起訴要求、條件、時間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規定,淺析法條:一般情況下,當公司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拒絕或者怠于起訴時,股東為了維護公司及自身合法權益向公司提出請求,遭到公司拒絕后以股東名義提起訴訟。特殊情形下,當股東不立即起訴會使公司的利益受到損害無法估計時,符合法定起訴資格的股東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但最終利益仍歸公司所有。由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定義折射出的現象為起訴股東代表公司起訴主要為公司利益而間接使自己受益。故而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對于平衡和保護公司和股東的雙重利益具有可靠的救濟能力。雖然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立法上有了明確的規定,但實際的應用卻困難重重,2013年新公司法修正案也未對該制度進行新的調整和修改,發展前景值得深思。
三、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實踐中產生的問題
(一)實踐中股東代表訴訟的實體問題
(1)原告資格確定問題。《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1]由此看來,《公司法》對于股東代表訴訟主體確定上科學的將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區別對待。由于有限責任公司性屬人合性,股東人數相對較少,因此股東只需擁有公司股份,在滿足法定情形下就可以提起股東代表訴訟;而股份有限公司性屬資合性,由于股東人數較多,因此對原告資格要求相對苛刻。從持股數量來看,要求單獨或合計至少必須達到公司總股份數的1%。然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股東的持股比例在訴訟過程中若發生了變化,原告股東此時是否將失去了訴訟資還能否作為原告繼續進行訴訟。從持股時間來看,股東持有股份的時間必須連續達到180日以上。本法規定的180天的目的,為了防止股東濫訴,但實踐中該規定也是存在問題的,股東可以在180天以后再起訴,因此該規定在理論界也存在一定爭議。
(2)被告資格確定問題。就公司內部而言,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公司內部人員出于故意或者過失作出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符合原告資格的股東當然可以提出股東代表訴訟;對外而言,公司外部人員侵害公司利益時,公司本身難以起訴或怠于起訴的時,股東亦可將其作為被告起訴。但是,公司內部管理人員聯合公司外部人員共同損害公司權益的時候,內部管理人員必然不會積極維護公司利益,此時是否應將公司年內部管理人員與外部人員列為共同被告?在理論上我們對此必然是持肯定態度,但由于法條對此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也很難協調統一。
(3)公司訴訟地位確定問題。公司的訴訟地位在股東代表訴訟中顯得格外特別,如何正確擺正公司訴訟地位,值得商榷。股東是在公司受到他人權利侵害之時,公司又怠于維權的情況下被迫提起代表訴訟,如此,公司似乎與被告處于同盟狀態。但矛盾點在于敗訴的風險是由公司承擔的。再者,由于股東提起訴訟的目的卻是為了公司的利益,但若公司最終同意與股東形成盟友關系,作為原告起訴,那么股東代表訴訟即無存在的價值,轉化為直接訴訟即可。當前,我國的審判實踐中暫時把公司擺在第三人的訴訟地位。但是,從民法理論上來講,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原、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的請求權,而現實中股東作為原告訴訟目的是為了公司的利益,如果將公司當作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顯然是不合適的。若將公司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即公司對訴訟標的不能獨立進行主張,而代表訴訟中原告的請求權實質上就是來源于公司的訴權,所以這一理論顯然又是有矛盾的,
(二)實踐中股東代表訴訟的程序問題
(1)內部救濟優先原則。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明文規定,股東在提起代表訴訟前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以公司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監事侵害公司利益,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審判實踐中直接訴訟是最基本訴訟原則,股東代表訴訟是股東派生訴訟的實質是對代表機關不履行職責的補救措施,屬于補救原則,因此公司法規定股東代表訴訟的前置程序的目的是為了讓股東必須先窮盡公司的內部救濟達到直接訴訟的目的。
(2)股東代表訴訟的管轄問題。新民事訴訟法修訂后將公司訴訟納入特殊管轄的范疇,規定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訴訟,均由公司住所地管轄。該規定設立后,在理論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部分學者認為該項規定處于公司身份地位的特殊性的符合兩便原則,是司法制度進步的標志。但是另一部分學者處于靈活性方面考慮,由于公司問題牽涉的標的一般較大,訴訟法律關系較復雜,一味的由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轄,缺乏靈活性,需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3)股東代表訴訟的訴訟費用問題。《訴訟費用繳納辦法》第二十條規定:“案件受理費由原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上訴人預交。”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愿承擔的除外。”[2]據此,股東代表訴訟案件中,股東作為原告方應當先墊付訴訟費用。但是由于實踐中涉案標的較大,使得產生的訴訟費用很高,不免讓小股東們望而卻步。再者,若是敗訴,訴訟費用直接由股東承擔,若是勝訴,官司帶來的利益由公司享有,而股東收獲的僅僅只是一杯羹而已。由此看來,股東代表訴訟對股東來說完全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低回報的訴訟機制,顯然不利于小股東生存和發展。
四、對于完善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股東代表訴訟的主體資格
(1)原告主體資格。目前我國立法對原告的主體地位限制的比較嚴格,尤其對股份有限公司,要達到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才有資格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實踐中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比較散亂,持股時間短暫。鑒于此,立法應適當放寬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一方面可以調整持股比例,適當的降低持股比例,使得小股東更加容易通過訴訟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可以適當縮短持股期限,進而有效保障股東持股期間的合法權益,如此雙管齊下必然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彰顯司法的公平正義。與此同時,股權分割、繼承等問題導致股東的變更等問題法律對此也沒有明確規定其訴訟地位。[3]出于對股東利益的長遠且有效保護,立法上也應當適當擴大股東代表訴訟中原告的范疇。
(2)被告主體資格。 對于被告主體資格,當前法律的規定比較模糊,在《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三款中僅用“他人”這一詞進行籠統的概括。雖然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三條中提出清算組成員也是屬于“他人”的范疇。但是此類規定屬于不完全列舉,在實踐中被告的主體資格仍然很難認定。因此,筆者認為,立法上應當對“他人”一詞進行明確釋義,即“他人”僅指實際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以及他們的關聯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及其關聯人,清算組織等。
(3)公司主體地位。公司在股東代表訴訟案件中的地位一直存在諸多爭議。現理論界將公司列為第三人的呼聲最高,但是筆者認為,首先股東提起代表訴訟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司的利益,此時公司理應與股東站在同一陣營,其次在代表訴訟中公司的訴權與原告股東的訴權所針對的訴訟標的是同一個,都是針對侵害公司合法利益的行為,因此,將公司作為必要共同訴訟人顯示的更加妥當。[4]
(二)完善內部救濟的前置程序
當前,《公司法》對內部救濟的事項規定過于籠統,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兩方面調整,第一、股東訴前對公司進行書面請求告知,具體內容要明確,方便公司審查。第二、延長公司對股東提出異議的審查答復期限對公司內部救濟的前置程序進行完善。[5]實踐中,多數情況下公司的案件由于比較復雜,公司無法在30天的規定期間內作出決定。因此,雙管齊下充分的彰顯公司的自治權。
(三)區分股東代表訴訟的法院管轄權
新民事訴訟法公司訴訟案件統一納入為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轄,筆者認為該項規定在實務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弊端。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針對訴訟主體,對管轄法院進行區分。對于公司內部人員存在的危害公司行為,將管轄權劃分給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對于公司以外的“他人”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規定,靈活變通管轄法院。除此之外,由于代表訴訟的案情比較負責,而且訴訟標的額較高,可以適當的提高管轄法院的級別,以便體現司法的權威性。
(四)完善股東代表訴訟的訴訟費用制度
當前司法實踐中,股東代表訴訟案件作為普通案件,訴訟費收取按找一般的案件收取辦法實施,即按照訴訟標的收取訴訟費用。實踐中,由于訴訟標的高導致訴訟費用昂貴,高昂的訴訟費用極大地挫傷小股東維權積極性。鑒于此,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并借鑒發達國家的相應做法,筆者認為,縱向上可以對股東訴訟代表案件采用按件收取的形式,將訴訟標的作為參考依據,劃分按件收費的幅度,橫向上結合具體的案件受理金額根據地方經濟實力的差異來做不同調整,保證股東代表訴訟案件訴訟費收取的公平合理。另外,從公平角度出發,按照股東代表訴訟的最終利益歸公司的原則,公司內部應當建立訴訟費用補償制度,即原告股東在訴訟中所支付的必要合理的訴訟費用支出事后可以請求公司做適當的補償,當然股東應提供相應的支出清單等證據說明費用的合理性,公司也應當對股東的請求進行審查,雙方友好協商承擔費用。
五、完善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深遠意義
公司作為支撐當代經濟最重要的商事主體,有著利益復雜化、法律關系多元化的特點。因而在制度設計時,要本著以公司利益為出發點,制衡各方權利為轉折點,均衡各方主體的利益為落腳點這一明確目標。在形成三方穩定的構建時,制度才能被更好的接受,真正發揮實際效用。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一方面以保護公司利益為首要條件,另一方面以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利益為重要目標,再一方面又要以有效規避股東濫訴行為必要目的,以確保在最終的理想發展上尋找三者的均衡點,充分發揮該制度的三大功能。該制度將事前監督與事后救濟相結合,一定程度上首先要求公司董事、高管發揮監督管理作用,僅當公司怠于管理、起訴時才輪到間接受害的公司其他中小股東出場。從利益平衡上來看,中小股東人微言輕,大股東對公司的重大決策事項和管理事項進行直接決策,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出臺給予了中小股東救濟的途徑,使他們在面對公司直接權益受損或自身利益受損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利益。由此可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設置能夠有效保障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對提高公司管理和運營的效率有著深遠的價值意義。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雖已呈現完整的雛形,但是制度存在漏洞也是顯而易見的,需要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將該制度進一步細化完善。本文通過對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概況,并簡單分析了股東代表制度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適當提出了制度完善的建議。對此,筆者希望本文能給今后我國在該制度的設計發揮一定的借鑒意義。我深信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今后的商事案件中會有其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將成為我國公司管理藍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注釋:
[1]《公司法及司法解釋匯編》,法律出版社,第38頁
[2]國務院:《訴訟費用交納辦法》,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84005,2016年3月10日訪問
[3]佐藤效弘,梁爽.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理論和制度改進[M].法律出版社,2013.
[4]戴菲.淺議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3.
[5]駱菁.從比較法觀點看股東代表訴訟前置程序履行[J].法制博覽,2014.
作者簡介:徐飄靜(1972.02—),女,浙江省慈溪市人,學歷:本科,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現在浙江慈中律師事務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