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互聯網作為文化傳播必不可少的動力,視覺文化日漸成為我們的主流文化。緊接著,伴隨著國人版權意識的提高,電視傳媒平臺的節目版權費猛增,導致各大視頻網站利潤的空間驟減,迫使視頻門戶類網站走上自制綜藝節目的道路。于是,自制綜藝節目紛紛興起,刮起一股新的傳媒文化風。這些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普遍具有自由開放,別具一格,充滿個性的特點。本文將以愛奇藝的自制綜藝節目《奇葩說》為例,分析其廣為流行的成功原因,探析網絡自制綜藝節目這種傳媒文化的文化特色。并從文化接受者角度出發,提出相關的個人看法及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自制;傳媒文化;奇葩說
前言
自信息時代開始,電視、電腦、互聯網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當下,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信息的主流必將是視覺信息,審美文化的發展趨勢也變成了視覺文化。電視、電腦、互聯網作為大眾文化傳播媒介,促進了新的傳媒文化發展,鞏固了視覺文化的存在。
網絡文化是視覺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視覺文化在傳播媒介互聯網的影響下迅速發展。網絡視頻又是網絡文化之一,隨著網絡文化的不斷發展,視頻類門戶網站也越來越多,其中以愛奇藝、優酷、騰訊、搜狐為主要門戶平臺。它們播放各類電影、電視以及綜藝節目,這些內容主要是購買各大衛視制作的綜藝節目的獨播權,或是購買海外電視臺所制作的節目,以此來獲得點擊量,維持視頻網站的收益。
隨著國人版權意識的提高,廣電總局出臺了“限娛令”,各大衛視平臺緊跟政策的變化,壓縮綜藝節目的數量。同時,傳媒平臺的節目版權費也迅猛增加,導致各大視頻網站利潤的空間驟減,迫使視頻門戶類網站走上自制綜藝節目的道路。
《奇葩說》是由愛奇藝打造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以在華人圈內尋找“最會說話的人”為宗旨,憑借議長馬東,導師蔡康永、高曉松,以及數位“奇葩”辯手的三寸不爛之舌,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擁躉。
這檔節目自從2014年11月底上線以后,總點擊量已經破億,微博話題閱讀量也輕松破10億大關。作為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奇葩說》,上線后僅僅兩個小時,其總播放量便突破百萬大關。到現在為止,《奇葩說》共有四季,節目熱度仍在儲蓄發酵。每期節目的點擊量高居不下,其話題也經常引發社會共鳴、討論。
(一)明確的受眾對象
網絡綜藝節目主要面向在互聯網普及后成長起來的90后網絡原生代,基于他們的興趣愛好、習慣需求等特點進行研發、制作與傳播。所以,在主題的挑選上更加的年輕化、娛樂化。這樣的主題,由于符合目標受眾的要求,能夠使他們和節目產生更強的契合度,成為長久固定的受眾。
《奇葩說》的成功的基石是因為找到了明確的受眾群體——青年群體。
馬東作為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曾表示:“愛奇藝的原創內容用戶對象,精準定位以90后和95后為主,兼顧85后和00后。制作出與上述客戶群心靈共振的影視內容,是愛奇藝原創團隊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奇葩說》將定位進一步極端化,在節目一開始前便提醒到:“40 歲以上人群請在90后陪同下觀看”,如此直白精準地將受眾對象牢牢鎖定為年輕人群體。這部分目標受眾的普遍特點是反對權威,追求自由,喜歡特立獨行的東西。《奇葩說》在制作上,不論話題設置、嘉賓選取、剪輯風格無不圍繞這個固定受眾群體的喜好展開,迎合青年受眾群體的審美心理進行節目的制作,以其個性、鮮活、娛樂等多重屬性俘獲大批粘性極高的忠實觀眾。
(二)話題的開放自由
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相對電視綜藝節目在內容方面也具有很大區別。電視綜藝受到傳統的束縛,考慮到受眾群體的接受度,選取內容有限。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沒有這樣的顧慮,它處于開放自由的環境,大可以選擇各種類型的素材作為內容。
《奇葩說》討論素材通過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問數據后臺,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業、創業等領域,選取網友關注最多的問題,發動網友參與調查投票。互聯網上投放的問題是否能夠成為節目中的辯題,取決于網友參與這道題的積極程度。網友參與最多的題目,才能進入節目選題。最后經過節目組內部人員的分析,選出最適合的話題進行討論。
《奇葩說》的話題具有開放自由性。這個特點在某些方面也是由受眾群眾導致的,青少年個性自由奔放,追求直白坦蕩的敘述方式。因此,節目力求真實,脫下虛偽的面具好好說話。選材涉及各個方面,情感、生活、工作等等。同時,它也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在兩性方面甚至談及了“同性戀”、“雙性戀”等。
(三)言論的自由開放
現如今是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渴望發聲,說出自己心里的話。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自由的言論場。傳統的電視綜藝由于受到廣電總局的制約,言論要求文明健康,具有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很多個人的聲音被壓抑,個體無法得到言論的自由權。但是在網絡自制綜藝節目里,人們受到的約束不再那么大,通過p圖、打碼等方式保護了個體,保證了個人發言時的安全。
《奇葩說》是一個讓選手廣泛發言,自由談論的平臺。它作為一個以辯論為主要形式的說話類真人秀節目,主要的辯論形式還是存在的。辯手之間發表言論時,不可避免的會使用到臟話。為不妨礙選手想法的自由表達,《奇葩說》不是束縛選手的言論,它并不要求選手講話不帶臟話,而是在后期進行處理,屏蔽廣電總局明令禁止的敏感詞匯,造成一種真實自然的感覺。而對于80后、90后的受眾群體而言,對臟話司空見慣,有較高的包容度,臟話的使用不僅不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反而會覺得真實有趣。
盡管《奇葩說》娛樂性非常強,但是在嘻嘻哈哈的表面又不乏深度。透過選手們的辯論,導師和議長的總結,表達了新時期年輕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從多元的角度出發,把握正確的方式向人們傳達正確觀念。
結束語
愛奇藝自制綜藝節目《奇葩說》樹立了自制綜藝行業的一個典范,它適應了網絡生態環境,凸顯了網絡的特色,刷新了自制節目乃至綜藝節目的各項記錄。《奇葩說》作為自制綜藝節目的標桿,在節目中重視辯手觀點的表達,強調節目的品質,注重節目的社會影響力,揭露了年輕人對這個社會真實的態度并對傳統價值觀進行了顛覆。
在現階段信息全球化,新媒體飛速發展的環境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作為一種新興事物,要積極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進行發展。同時,我們更要清楚地意識到,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肯定會存在一定的障礙,相關制作商要積極結合實際情況,注重綜藝節目的原創性,不斷提高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水平與質量,不斷精確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受眾范圍,從而積極促進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曉蘭.馬東讓“奇葩”野蠻生長[J].電影評介,2015(07).
[2]陳雨姮.《奇葩說》的成功模式探究[J].熒屏廣角,2015(01).
[3]田蕓澤. 網絡自制節目《奇葩說》成功之道分析[J].東南傳播,2015(07):104-106.
[4]新華娛樂.愛奇藝《奇葩說》2億流量收官第二季蓄勢待發[EB/OL].2015.02.26.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5-02/26/c_127521546.
[5]高旭. 《奇葩說》的網絡文化特征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
[6]曾菀馨. 網絡自制節目對傳統電視節目的創新啟示[D].成都理工大學,2015.
[7]雒成. 網絡自制綜藝《奇葩說》節目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6.
作者簡介:沈依信(1997.04—),女,漢族,浙江寧波人,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文學分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