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我是中國的孩子》是中國首部少數民族題材的兒童紀錄片,影片從兒童的視角來展現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介紹少數民族燦爛的文化。導演在講述兒童人物的成長故事的同時,巧妙地向觀眾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知識。大部分民族題材的紀錄片以民族民俗知識的介紹為主,對兒童而言,太深奧和枯燥,很難吸引他們的興趣。本片獨具一格的風格,打破了紀錄片一貫枯燥嚴肅的形象。本文將以美學視角解讀該片,揭示其獨特的敘事視角和結構、豐富的視聽語言、深刻的主題思想,為當代少數民族紀錄片創作提出新的視角。
【關鍵詞】:兒童視角;開放性結構;主題多義性
一、趣味性表達
在大眾的印象中,紀錄片特別是少數民族紀錄片的敘事視角多為以第三人稱敘述的全知視角,敘述者的身份就是一個像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對自然風光和人文社會做出不容質疑的描述和評價,《侗族建筑》、《炭火上的茶鄉》等紀錄片都是以第三人稱來敘述少數民族的文化的。而這樣的敘述視角通常都是按照封閉式的敘述結構來敘述,將人物或事件置于一個有秩序的合理世界中,按照嚴整統一的邏輯結構來敘述事實,或因果關系、或對比關系、或遞進關系等。而像《我是中國的孩子》這部紀錄片這樣以第一人稱敘述的限制性視角,開放性的敘述結構的敘事特征,則能很好的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更生動的表達片中人物的心理,充滿故事化和戲劇性的敘事,讓紀錄片更具趣味性,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1、敘事視角:第一人稱的兒童視角
與大部分的紀錄片不同,《我是中國的孩子》以第一人稱視角敘事,而片中的主角又是兒童,在敘事時自然也是從兒童的口吻來敘述。片中的解說詞充滿童趣,仿佛是小學生稚嫩的日記,可愛稚嫩的童聲念出的解說詞,就像是聽孩子講述自己的童年。
第一人稱敘事的優點就在于,以“我”的口吻來傳達事實,以親身經歷的眼光去觀察環境和敘述事情,能夠更細膩地表現出人物的情感,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這就擺脫了傳統紀錄片給人的沉重嚴肅的感覺。
片中的主角人物是兒童,這讓解說詞的撰寫有了很大的發揮想象的空間,站在兒童的角度來觀察和學習民族文化,是對民族文化新的認識,以一個純真的孩子的眼光來審視傳統的民族文化,能夠發現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看到傳統民族文化在祖祖輩輩中的傳承。
2、敘事結構:開放性的結構
“記錄過程就意味著盡可能展開生活中的種種關系并且追隨它的發展,而這一過程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開放的,未完成的。”[1]傳統的紀錄片結構以封閉式居多,即有開端、高潮和結尾。而本片這是如“真實電影”般,把鏡頭當作片中兒童的眼睛,看到什么拍什么,沒有嚴密的時空邏輯,以人物的情感為線索,觀眾如同置身于少數民族的生活之中,切實的感受民族文化和傳統。紀錄片的基本職能是記錄生活,而生活本身就充滿了隨機性的。在第四集《帕米爾的舞蹈精靈》中萍萍姐姐能否來看望凱巴努就成為這個故事中的不確定因素,主人公凱巴努的情緒波動及對待民族舞蹈和學業的態度的變化就成為了故事的主線。這使影片一開始就設置了懸念,增添了故事性和戲劇性。
二、突破傳統的限制
《我是中國的孩子》表達了傳統民族文化在創新中不斷傳承的精神,本片的視聽語言也有許多創新之處,隨著拍攝技術和后期技術的發展,紀錄片的外延不斷拓展,更多形式的視聽語言加入到紀錄片中,紀錄片不在拘泥于記錄、采訪這些形式。本片就恰當的運用了搬演、動畫等形式來表達影片的內容。而在音樂音效方面也特意挑選了符合兒童主題的可愛的音效和純真的童聲音樂。這突破了傳統紀錄片的限制,豐富了紀錄片的形式,拓展了紀錄片的內涵。
1、畫面形式豐富
少數民族紀錄片不可避免的會反映少數民族的歷史和傳說,而這些內容很難用畫面表達,大部分紀錄片會采用當事人講述的方式來表達,畫面往往是采訪的場景,這樣的畫面表達比較生硬,很難讓觀眾產生共鳴。而本片在講述少數民族的歷史或傳說時則是巧妙的運用了壁畫、動畫、和搬演的形式,或借用傳統的少數民族藝術,或運用充滿童趣的動畫,或利用恰當的蒙太奇手法。如,在《蘇涵的山康節》一集中,講述布朗族的祖先的傳說時就運用借用了布朗族的壁畫,通過壁畫的內容加上解說詞來敘述布朗族祖先帕哎冷用樹葉救活部落的傳說,既展示了少數民族的傳統藝術,又解決了敘述傳說的難題。
2、音效的靈活運用
傳統的紀錄片很少使用音效,大多是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本片大膽地使用了音效,如第一集的主人公磊磊出場時對著鏡頭打水槍的時候就用了呲水的音效,讓他的出場調皮活潑,很好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兒童題材的紀錄片中使用這樣的音效不失真實,又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音效一般在影視作品或者綜藝節目中經常出現,通常是以夸張的笑聲來帶動節目的氣氛或是用音效來模擬物體或人的聲音以放大表現效果。而在紀錄片中卻很少使用音效,如果把音效比作修辭手法,那就類似于夸張的手法,在紀實的原則下一般不會使用這種夸張的音效,在常理中這多多少少有些虛假的成分,但是隨著人們對紀錄片的理解和定義越來越包容,不再拘泥于只記錄事實,而是要增添影片的可看性,因此藝術化的元素和手法越來越多的引用到紀錄片中,這種藝術化的加工在紀實原則下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這一小小的嘗試為紀錄片的形式和表現勾勒出了更多的可能。
三、關注民族的未來
中國的少數民族紀錄片從最初的風情化、詩意化的表達,到后來生活化、社會化的表達,大多是對民族文化、民族風貌的展示,卻少有對民族未來的思考。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知識的啟蒙等問題常常被創作者所忽略 。紀錄片之父格里爾遜認為紀錄片“打造自然的錘子”,可見紀錄片不僅僅是有記錄生活的功能,跟應該喚醒大眾的責任意識,反作用于社會的職責。對于少數民族紀錄片來說更是如此,少數民族紀錄片不僅僅是一部民族志,更是引發大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反思的一個重要橋梁。
1、追尋少數民族精神的純真美
很多少數民族紀錄片在表達時通常探究文化形成的原因和歷史,這只是停留在倫理功利層面,而優秀的紀錄片則是探尋其本質,進入了哲學層面。“能夠根據這種純物質表現而顯示出一個人的心靈、一個社會的精神,這樣的紀錄片就含有一種力量,使我們不由自主地看到我們以前漠然與之相處的世界的真正面貌。”[1]在中國紀錄片中體現出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體現了民族的精神和生命力,是一個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再生力的體現。[2]《我是中國的孩子》就是這樣一部有力量的紀錄片。影片向觀眾展示了鄂倫春族的狩獵文化、布朗族的茶文化、納西族歌頌古代生產生活的納西民謠、塔吉克族對鷹的崇拜、苗族對狗的愛護、蒙古族勇敢無畏的精神,這些文化和少數民族精神就是少數民族深層次的東西,這才能展現一個民族的真正面貌。
2、主題表達的多義性
“紀錄片的過程美首先體現在展示了生活的多義性,形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境界。”[1]紀錄片的主題表達是多方面的,就此片來說,從視角來看,本片中選取的部分從城市少數民族兒童的角度來審視傳統少數民族文化的,這也象征著人們對傳統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還處在一個初探的階段;從內容來看,兒童對傳統少數民族的學習就映射出了少數民族繼承和少數民族文化啟蒙教育的問題。
四、總結
少數民族紀錄片的首要任務是展現少數民族的風貌,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職責是引起大眾對少數民族的關注和反思。要做到這兩點,首先就是要吸引更多的觀眾,一部有趣、有深度的紀錄片一定能俘獲更多的觀眾,《我是中國的孩子》就為少數民族紀錄片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相信在中國紀錄片人的共同努力下,少數民族紀錄片領域會出現更多叫好叫座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石屹.紀錄片解讀[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