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影響至關重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家庭環境對學生的人格以及心理健康的影響。本文將對近年來關于家庭環境對人格、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進行綜述。主要從人格特質、自尊樂觀以及心理健康等角度出發,討論家庭環境產生的影響。尤其關注其性別差異,以及單親家庭這一特殊家庭環境的積極與消極作用。
【關鍵詞】:家庭環境;人格特質;心理健康;單親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 是青年學生生活并賴以成長的重要場所,也是他們社會化和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環境, 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地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及家庭成員的語言、行為及感情的總和構成了家庭環境。因此家庭環境的內容涉及多個方面,主要包括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職業、家庭氣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以及家庭環境量表中的十個因子即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尤其《家庭環境量表》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心理健康有著長遠和深刻的影響。
關于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個性影響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如國外Fergusson等人的研究認為親密度、情感表達、獨立性差的家庭, 子女易形成內向、情緒不穩定、精神質個性;娛樂性差的家庭, 子女易形成內向、精神質;矛盾性突出的家庭, 子女易形成情緒不穩定、精神質個性。國內也做了相關研究,他們發現:家庭氛圍和諧有利于子女人格成長,和諧組子女的健康水平和學業有成的人格特征得分最高,冷漠型子女創造性水平較好,非和諧組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家庭教養類型中嚴厲支配型、干涉保護型與民主控制型的子女人格特征存在差異,民主控制型子女更加隨和、合群、果斷。
此外,還有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對青少年人格特質的影響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家庭親密度和組織性是影響男孩人格特質的重要家庭環境因素,其次是家庭控制性、情感表達、知識性和娛樂性。而家庭道德宗教觀是影響女孩人格特質的重要家庭環境因素,其次是家庭知識性、組織性和矛盾性。因此,不良的家庭環境對男孩人格特質的不良影響遠遠大于女孩。由于獨生子女的增多,當今的家庭教育往往會忽視孩子的性別差異,用大致相同的方式對待不同性別的孩子,導致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中性化或雙性化現象嚴重,還有一些青少年出現性別認同障礙、性別倒錯等心理問題。由此產生的,對人格特質不良影響也是相當嚴重的,比如,娘娘腔、缺乏男子漢氣概,男人婆、缺乏女孩的溫柔等。
除了這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在大學生其他品格的發展上,家庭環境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例如,自尊作為自我意識系統的核心成份之一,它的發展狀況不僅與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聯系, 而且也是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的必備要素之一,它對學生的認知、動機、情感及社會行為均有重要影響。有研究發現家庭環境中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的因素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學生自尊的發展情況,尤其是家庭中主觀方面的環境情況會在無形中起到提高或降低學生自尊水平的作用。
再如,在樂觀方面,家庭環境也是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尤其對處在身心發展關鍵期的青少年而言,不同的家庭環境狀況在個體樂觀心理品質的形成過程中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個體樂觀存在正相關,而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如父母過分干涉、過度保護)與個體樂觀之間是負相關關系。
具體分析家庭環境的這種深遠影響:家庭系統理論認為, 孩子出現癥狀只是表達了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而不只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所以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對心理健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夫妻關系是家庭人際關系的核心,是直接影響家庭環境和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想獨立卻又無法獨立,不想聽從父母但又不得不依賴,學校中人際關系、學習壓力,青春期性的萌動等等,充滿各種各樣的心理沖突。如果家庭成員之間能相互支持和幫助,使孩子充分體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意,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種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孩子也容易把自己學習、生活及交往中遇到的不快,積壓的消極情緒盡情地宣泄出來,從而減輕心理上的壓力,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相反,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缺乏相互承諾、幫助和支持,孩子的愛和歸屬需要就得不到基本的滿足,從而難以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人格。在這種不良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可能會覺得人情冷漠,生活沒意思,表現出抑郁傾向。由于長期壓抑的不良情緒不能在家庭中得到合理釋放,孩子便可能變得愛發脾氣,經常與人爭吵,想摔東西,情緒波動, 表現出敵對和情緒不平衡。家人之間不能理解支持,缺乏情感溝通,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人際關系和不恰當的處事方式,而又會把它遷移到家庭外的人際交往和各種新的情境中去,出現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適應不良等心理問題;由于家人不能分擔孩子學習上的負擔,孩子容易出現學習壓力方面的問題。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度太低,還容易導致強迫、偏執、焦慮和心理不平衡等心理問題的發生。夫妻間親密度極低時必然走向離婚。最后我們就關注一下單親家庭這種特殊家庭環境下大學生成長狀況的研究。
隨著離婚率的提高,由離婚所造成的單親家庭成為一種新型的家庭環境。而單親家庭中子女的成長狀況成為心理學家關注的焦點。單親家庭所導致的家庭因素缺失不僅造成彼此長期難以平復的心理創傷,而且會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習成長帶來嚴重的消極性影響。
單親子女在思想情感人格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別于雙親家庭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發生率高問題成因復雜的特點,是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大多數研究認為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如單親家庭學生受其家庭的心理創傷,會表現出封閉自卑抑郁嫉妒孤獨冷漠逃避和不與他人接觸等心理現象,這種失衡的心理必然會對單親家庭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尤其是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等親密關系造成不良影響。
但也有研究發現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完整家庭總體上無明顯的差異,甚至在某些方面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優于完整家庭大學生,主要表現在一是單親貧困學生在人際敏感等因子上顯著低于普通貧困學生,二是單親家庭的男性學生在人際敏感和抑郁等因子上明顯低于完整家庭的男性學生。也就是說單親家庭中的孩子一定是不健康的,還受到家庭經濟狀況,子女性別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雖然單親家庭學生在親密度及情感表達因子明顯低于完整家庭學生,在獨立性方面要明顯優于完整家庭學生。這說明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年學生人格成長的客觀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具有相對性。
一方面,不完整的家庭有可能對學生心靈上造成難以克服的陰影,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其正常的情感表達,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但另一方面,家庭的變故作為學生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場挫折,也可能會使單親家庭的學生經歷比完整家庭學生更多的磨練,促進學生人格的成長和自身的心理健康,使學生變得更有獨立性,更加堅強和成熟。再如,單親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普通男學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男性往往在家庭中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是當家庭環境發生重大變故,父親或母親受到嚴重的精神打擊時,家中的男孩子更應勇敢地承擔起家庭的另一半重任,而這些會使單親男大學生的意志經受更多磨練,更具有獨立能力,表現出更加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除了這種孩子自身經歷過磨難而更堅強的因素外,如果單親的家長給予孩子相應的愛與支持,同樣能讓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
總之,家庭環境對初中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大學生心理安全感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盡量多表達對彼此的關心、支持,要互相幫助;遇到問題多些交流盡量減少沖突;多參加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盡力營造愉快輕松地家庭氛圍及環境;保持一定的家庭傳統及家規等。這些都會有利于良好家庭氛圍的形成,給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提供良好的家庭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