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闡述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專業銜接、培養目標銜接和課程體系銜接問題,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分析問題的現狀,探討解決的方案。
[關 鍵 詞] 機電一體化;中高職銜接;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008-02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1900多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0%多。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600多萬人,占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比例的一半多[1]。隨著國家提出的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要實現這一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不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且對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從一般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向高素質的技能應用型人才轉變。大量的中職畢業生已不再滿足獲取中職教育畢業證書和技能,升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的需求在不斷增長,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開設的“2+3”中高職一體的招生模式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中高職銜接方面的問題。關于中高職銜接的問題,目前主要集中在專業銜接問題、培養目標銜接問題、課程體系銜接等三方面,其中以課程體系銜接問題最為突出,前兩個問題又決定了課程體系能否有效銜接。國家有關部門對中高職銜接尚沒有相應的詳細標準可執行,在教改項目研究的基礎上,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對中高職銜接的三個主要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相關解決方案。
一、專業銜接問題
(一)現狀問題
目前,中高職專業銜接不連貫,按照2015年的高職專業目錄,專業代碼為560301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銜接的中職專業有機電技術應用、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和機械制造技術三個專業。這三個中職專業的課程體系與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銜接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差別。再加上各高職院校為了生源數量問題,對中職生源的銜接專業擴大到了中職的電氣、數控等專業,甚至個別生源緊張的學院連中職的文科類專業也同意招入高職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這給后續高職階段的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造成教師無法全面兼顧學生的基礎,學生的原有基礎無法適應新專業的學習,厭學情緒嚴重,無法完成學業。要做到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必須要在專業設置方面進行控制,否則現有條件無法解決高職一個專業班級由多個不同中職專業學生組成所帶來的銜接問題。
(二)解決方案
1.首先研究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設置面。高等職教的專業設置是中等職教專業設置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寬,專業設置面的寬窄直接影響中、高職銜接的對口程度和銜接通道的寬窄[2]。高職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最方便銜接的專業是機電技術應用和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即使是這兩個專業,也要按照中高職階段各自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合理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實現有效銜接。
2.如何拓寬機電一體化專業口徑,滿足中職不同專業的畢業生的需求,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對非銜接專業的中職生源,為了解決專業基礎不同,避免課程重復,對與機電一體化專業相近的專業,采用學分制選課的辦法。對中職學生跨專業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的情況,建議按高中階段學歷層次與普高共同編班,以增強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的適應性。
3.采用靈活的學制。目前的中高職銜接學制有“2+3”“3+2”和“五年一貫制”。中職學生對專業不太熟悉,不斷變換專業或經過中職階段的學習后,有意多學習其他專業,可采用“1+4”的學制,即第一年學習工科基礎課程,從第二年開始,選擇進行與高職對應的專業學習。
二、人才培養目標銜接問題
(一)現狀問題
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性初級技術型人才,但當前只重視學生實操能力的培訓以及未來就業能力的培養,出現輕基礎、重專業,輕理論、重實踐,輕理解、重操作的現象[3]。進入高職階段后,無法與高職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相銜接,解決不了升學與就業的矛盾。
(二)解決方案
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強三方溝通,解決中高職教育在專業培養目標之間沒有依存性的問題。以階梯化成長規律確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實現知識、技能、素質的階梯遞進。以崗位成長過程為主線,明確機電一體化專業中、高職兩個階段在就業崗位上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培養目標,實現中高職之間培養目標的有效銜接,讓人才適應企業崗位成長的要求,解決中職階段學生的升學與就業矛盾,保證中職階段的學生既能就業,也能升學。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對實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崗位,在中職階段進行培養,對應用型、管理型和高級技能型的綜合崗位,在高職階段培養。總的來說就是,中職階段重點培養的是實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的人才,高職階段重點培養的是技術性、創造性、應用的人才。
三、課程體系銜接問題
(一)現狀問題
1.課程內容重復。目前,國家還沒有制訂統一的、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中高職院校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及研究,各自構建自己的專業課程體系,自行確定課程教學內容,造成一些專業課程在中高職階段內容重復的現象。這不僅造成中高職教育資源與學習時間的浪費,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2.基礎課程薄弱。中職生升入高職院校后,對數學、物理、英語等基礎性文化課程的學習普遍感到比較困難。這與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存在的重技能、輕文化、重操作、輕理論的現象有關,反映出中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思想和原則的差異。
3.技能訓練重復。在實訓操作與專業技能培養方面,高職與中職未能體現出層次、內涵上的差異。不少高職院校技能訓練定位低,中職學生升入高職后,有些實踐訓練項目與中職差別不大,存在重復訓練的現象。
(二)解決方案
1.首先解決教材與課程標準的問題。在相關主管部門沒有強制標準的現狀下,中高職院校可聯合編寫校本教材,制訂有效銜接的課程標準。在按階梯化區分不同階段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合理拓寬和加深課程內容。按模塊化系統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以崗位成長過程為主線,以崗位任務為依據,按崗位設置由淺入深的教學模塊,構建與之相應的課程體系,真正實現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按照中職課程重基礎、強應用的思路,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讓學生初步建立職業基礎。按照高職課程重實踐、強創新的要求,貫徹“為什么這么做、怎么樣做得更好”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性。達到既能使中職階段的教學讓學生同時適應就業和升學兩種不同的要求,又能使高職階段的學生避免重復學習、脫節學習、甚至倒掛學習等問題,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技能。將中職的實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標與高職的技術性、創造性、人格化目標優化整合,進行中高職層次知識點和技能點的有機融合,既能分流出一般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又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應用型人才,以適應其漸進性學習和終身教育的需要。
2.目前的數學、物理、英語等基礎性文化課程與專業應用嚴重脫節,中職學生本身厭學情緒嚴重,很多是因無希望升入高中才進入中職學校的。如何提高學生對基礎文化課程的學習興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對文化基礎課程,一是從德育方面的課程著手,進行生動有效的信息化教學改革。二是對數學、物理、英語等與專業相關的基礎課程,按專業大類分類,按實用原則,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編寫與專業課程有關的教材,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打好專業課程的基礎。
3.在技能訓練方面,除了在模塊化教學項目設計方面按培養目標考慮中高職的不同要求外,更應該注重內涵銜接。只有在實現內涵銜接的基礎上,中職和高職之間才能實現真正的銜接。例如,電氣控制技術課程,目前的中高職課程只是在內容深淺程度上有所不同,沒有按照中高職培養目標的不同進行有效區分。按照中職實用性初級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注重學習看圖接線能力的培養,按照高職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故障診斷與控制電路設計能力的培養,實現由形式銜接向內涵銜接的轉變。這是教學項目設計和制訂課程標準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四、結語
要實現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中高職有效銜接,在確定了中職的機電技術應用、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與高職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銜接后,按中高職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課程體系,分別制訂這兩個中職專業與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有效解決中高職銜接的問題。從長遠發展考慮,中高職合作培養更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更加適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要徹底解決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各種問題,建議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召集本地區中高職院校以及行業、企業的專家,按專業組成多個專業銜接委員會,根據國家相關行業的專業標準和崗位要求,制訂相應的中高職一體銜接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實施及反復論證,用三五年的時間制訂解決銜接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以利于建立包含中職、高職、中高職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地區和行業的經濟發展培養更合適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龍,吳磊,丁立剛,等.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5(1):35.
[2]梁國浚.中高職一體化專業及課程銜接的思考[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2(4).
[3]張鑫,柳燕.我國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