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崇高的事業,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想要保持長效開展,還要有相應的服務體系提供支撐。基于這種認識,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的構建目的展開了分析,然后從內容體系、管理體系、激勵體系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提出了體系的構建方法,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評價體系;激勵制度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018-03
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青年志愿者活動為重要的教育載體。通過大學生提供志愿者服務能讓學生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而想要確保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得以持續開展,還要完成服務體系的構建,從而為志愿者服務提供質量保障。因此,還應加強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構建問題的分析,進而更好地推動國家青年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的構建目的
(一)協調青年志愿者活動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工作的開展,還要確保各項志愿者活動能夠得到較好的協調,才能確保服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因為作為團體組織,高校青年志愿者團隊擁有多個,需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確保各組織間保持良好的溝通互動關系,才能使活動得到較好的組織、協調,繼而合理地完成活動時間和人員的安排。構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能將高校內和各高校的志愿者隊伍聯合在一起,從而使高校青年志愿者隊伍資源匱乏的問題得到解決,并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完成活動的合理組織,進而更好地體現志愿者溫暖、無私的群體特征。因此,在構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還要以活動協調為目的[1]。具體來講,就是要針對活動組織內容單一、活動時間安排集中等問題實現各種活動的合理組織,確保服務資源能得到合理分配,進而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激發青年志愿者熱情
針對現階段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熱情不高的問題,可以通過構建服務體系激發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志愿者服務得到更好的開展。一方面,構建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能在體系制度中融入道德熱情,而在學習和遵守體系制度的過程中,青年志愿者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為社會服務的熱情,積極地宣揚社會正氣。另一方面,構建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可以加強青年志愿者間的溝通、互動。而這一群體中的大多數青年顯然具有積極和先進的思想,加強互動溝通則能使青年志愿者在心中樹立正面的志愿者形象,并將被動服務轉化為主動服務,繼而更好地開展各種志愿者活動。此外,構建服務體系并建立體系的評價、激勵等機制,能使表現優異的志愿者獲得物質和精神上激勵,從而產生更多的服務熱情。而對表現相對差一些的志愿者來講,也能實現自我反省,并改善自身的行為、態度,繼而使志愿者服務質量得到提高。采取該種措施,能培養學生回報社會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使學生保持長久的服務熱情。因此,構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還要以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為目標,以便推動志愿者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三)保證志愿者服務質量
現階段,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存在質量不佳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構建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還要以保證志愿者服務質量為目標。首先,該體系的建立能使志愿者得到更好的選拔和任用。因為通過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能更好地了解志愿者在服務活動中的優缺點,并對其適崗度進行科學評價,從而確保志愿者能勝任服務工作。其次,通過構建健全的管理體系,能加強對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培訓管理,確保志愿者能掌握開展服務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并且得到素質水平的提升,繼而更好地完成各項服務工作。再者,通過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也能使志愿者主動進行學習,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勝任各種志愿者服務工作。最后,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能使志愿者更好地認識自身,并且得到態度、行為等方面的約束[2]。在體系的指導下,管理人員也能及時發現個別志愿者業務不熟或專業水平較低的問題,并為其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從而使自愿者的資源分配情況得到優化。而采取這些措施,則能使志愿者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進而使志愿者團隊的服務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的構建途徑
結合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的構建目標,還要形成完善的服務內容體系、健全的服務管理體系、有效的服務激勵體系和科學的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以便得到能實現青年志愿者服務全面管理的體系,繼而更好地推動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的發展和進步。
(一)構建完善的服務內容體系
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內容體系構建方面,還應積極進行青年志愿者服務內容的拓展,致力于滿足青年志愿者的專業發展需求和社會實踐鍛煉需求等多種需求,從而推動志愿者的發展和進步,并為社會更多的領域提供服務。
首先,將服務與青年志愿者的專業學習結合在一起,以便使志愿者得到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采取該種方式,也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全面地掌握知識、技能,從而提供良好的服務效果。為此,還要加強志愿者專業思想教育,引導志愿者加強專業知識的主動學習和運用,以便使志愿者在服務工作中加強這類知識的運用,進而獲得技能的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社會服務對志愿者也提出了較高的技能水平要求。而受個體差異的限制,一些志愿者盡管有較高的服務積極性,卻未能掌握全面的知識和技能,所以難以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針對這一問題,將志愿者專業學習與志愿者活動融合在一起,則能在加強大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使志愿者的服務質量得到提升,繼而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其次,應將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從而使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加強,并使志愿者服務質量得到提高。現階段,不少大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在社會服務活動中無法與人員較好地溝通、協調,難以開展高質量的服務工作。將服務內容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則能使大學生志愿者得到社會實踐鍛煉,并積極發揮志愿者主體意識,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采取該種方式進行服務體系的構建,也能使青年志愿者在實踐過程中獲得自我提升的機會,得到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進而取得更好的發展。
最后,還應將青年志愿者服務與大學生擇業就業融合在一起。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內各地區人才發展極度不平衡,一些地區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而一些地區卻又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將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于大學生擇業就業聯系在一起,從而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解決大學生擇業、就業問題。比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制訂,就是為了解決西部地區人才短缺問題,同時也能起到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作用[3]。按照這一思路進行青年志愿者服務內容的安排,則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就業觀,引導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進而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
(二)構建健全的服務管理體系
為加強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質量,還應構建健全的服務管理體系。具體來講,就是要通過構建體系,全面加強志愿者服務的管理,進而使志愿者服務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首先,還應對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組織招募機制進行完善,以便使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得到加強。具體來講,就是要完成擁有愛心、責任感、扎實態度和較高技能水平的高校青年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從而為志愿者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保障。而建立完善的招募機制,則能加強對青年志愿者的選拔和任用。在具體建立該機制時,還應從思想、知識、技能和素養等多個方面對大學生展開評價,以便從中選拔出符合志愿者隊伍建設要求的人員。而在建立志愿者團隊組織的過程中,則要完成志愿者協會、黨支部志愿服務隊、班級團支部等多種擁有不同結構的隊伍建設。此外,還要完成相應溝通機制和平臺的建設,以便使不同層次的隊伍加強溝通、交流,繼而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開展得到較好的協調。
其次,高校還應進行志愿者注冊認證機制的建立。目前,高校大學生常常會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加入志愿者隊伍。而隨意參加志愿者活動,將導致志愿者群體失去控制,進而不利于志愿者管理活動的開展。針對這一問題,還應建立志愿者注冊認證機制,利用注冊認證制度加強對志愿者組織的管理。具體建立該機制,就是要在大學生參加志愿者團隊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等級注冊,以便引起大學生對志愿者身份的重視。為達成這一目標,高校可與權威性注冊認證機構合作,進行合理注冊認證程序的出臺,進而使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得到完善。
再者,高校需要完成志愿者隊伍培訓管理體系的建設。在大學生經過選拔成為志愿者后,高校要對志愿者進行統一培訓,以確保其能明確自身角色,從而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4]。開展該項教育工作,能使高校大學生對志愿者服務工作產生正確的認識,并且有較好的傳承志愿精神,繼而主動、積極地開展各種志愿者服務工作。在此基礎上,高校還要加強對志愿者理論和技能的培訓,采取拓展訓練、模擬實驗等多種方式加強志愿者鍛煉,以確保志愿者能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并且勇敢應對各種志愿者活動中將要遭遇的困難,進而使志愿者服務質量得到提高。
最后,高校為提高品牌化的志愿者服務,還應完成志愿者服務基地的建設。通過建設基地,高校則能使青年志愿者服務落實到社會基層,從而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對青年志愿者服務的重視。采取該種方式進行青年志愿者服務的管理,也能使志愿者活動形成合力,從而為服務的質量提供保障。在此基礎上,高校則能完成志愿者服務品牌的打造,以便更好地完成志愿者活動的宣傳,繼而使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會服務中擁有積極的影響和良好的形象。而憑借這些影響,高校能與社會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如遇福利院、貧困地區小學和社會等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實現長效服務的提供,繼而使高校志愿者服務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三)構建有效的服務激勵體系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盡管為無償服務,但為激勵青年志愿者的服務熱情,高校還應完成有效的服務激勵體系的構建,適當給予青年志愿者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激勵,進而使志愿者服務工作高質量地完成。
一方面,高校應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務標準,并定期進行評優活動的組織,以便從中選出表現優異的志愿者。針對這些優秀的志愿者,高校應采取情感激勵、榮譽激勵等精神激勵方法,以便使志愿者參與活動的熱情得到充分激發,并為志愿者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更多的途徑[5]。而為確保精神激勵的效果,高校除了為表現優異的志愿者提供證書和勛章等作為表彰,還應加強對志愿者服務行為的宣傳,以便在弘揚志愿者助人精神的同時,使志愿者從中獲得價值認同。采取該種措施,也能使志愿服務的精神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進而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青年志愿者的隊伍中。
另一方面,高校需完成青年志愿者活動獎勵基金的設置,并將志愿者評優結果與基金掛鉤,從而給予志愿者適當的物質獎勵。就目前來看,青年志愿者由于開展各種無償活動和提供各種無償服務,所以能獲得的資金支持較少。針對這一情況,高校還應加強與企業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合作,以實現志愿者基金的設置,從而在認同志愿者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使志愿者服務得以長效開展。
總之,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激勵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還要將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結合在一起,才能為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長效開展提供保障,并且激發更多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從而使志愿者服務得到更好的開展。
(四)構建科學的服務評價體系
為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質量得到不斷提升,還應完成科學的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因為,構建該體系能使志愿者工作得到客觀、全面的評價,從而督促志愿者不斷進行自身服務行為的改進,進而取得發展和進步。
首先,在對青年志愿者服務展開評價時,還要完成態度類評價指標的設定,即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奉獻精神、工作積極性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展開評價。設立這些指標,則能使志愿者的素質水平得到更好的反映,從而完成對具有較高工作熱情、積極性和擁有強烈奉獻精神的團隊成員選拔,繼而使志愿者隊伍得到更好的建設。在具體評價的過程中,態度類指標評價結果應占總體的15%,要求志愿者能在服務過程中展現良好的組織性、道德品質和素養。
其次,需完成業績類評價指標的設立,以便對志愿者服務工作質量展開客觀的評價。具體來講,就是要對志愿者的出勤率、服務時數、服務是否達到標準要求等情況展開評價,以便使志愿者工作質量的好壞得到反映。設立該類指標,能完成對志愿者服務質量的量化分析,同時也能為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分配提供數據支撐[6]。在評價的過程中,該類指標應占總分的65%。在實際評價時,還應結合志愿者課余時間進行服務時間和標準的確定,要求志愿者能在活動中做到按時上崗和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
最后,還要完成技能類指標的設定,以便對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勝任能力展開評價。具體在開展評價時,主要從溝通協作能力和服務能力兩方面展開評價,以確定志愿者取得的服務工作成效。而該類指標應占總分的20%,要求志愿者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和知識,并且能通過溝通、協調較好地完成服務工作。
通過從態度、技能和業績三方面對志愿者服務水平展開全面評價,則能督促志愿者不斷實現自我改進和提升,并且認真開展各項服務工作,進而使志愿者服務質量得到保證。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構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系,不僅能使志愿者活動得到更好的協調,同時也能激發志愿者的服務熱情,為志愿者服務提供質量保障。所以,高校還應完成青年志愿者服務的內容體系、管理體系、激勵體系和評價體系的構建,以便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谷新梅.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8):111-112.
[2]王維東.基于高校體育保障下的社區體育志愿者服務體系的構建與發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7):130-131.
[3]張立峰.試分析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體系的構建[J]. 亞太教育,2016(2):223.
[4]鄒阿龍,胡有睿,王瑋薇.芻議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6(8):148,152.
[5]張崇艷.探討體育志愿者服務體系的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16(26):142-144.
[6]吳麗芳.新形勢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創新與實踐:以宿遷學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0):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