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混合式教學是將多種教學方式與當前的信息技術相互結合,充分發揮線上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各自的優勢,以此提高教學的水平。以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作為切入點,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教學的三個階段中,包括單元教學設計、學生個性化學習以及與網絡學習同步的面授教學。進而探討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所體現的教學優勢和學習效果,期望能夠給大學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水平提升提供可借鑒的新思路。
[關 鍵 詞] 微課;混合式教學;大學計算機;有效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080-02
2009年美國教育部對在線學習做了實證研究,其結果表明采用混合式的學習方式是最為有效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的應用中,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應用,并且保證教育高效率進行。其中,教學視頻是混合式教學中頻繁使用的一種模式,但是由于錄制視頻很容易造成時間上的拖延,并且忽視與學生的互動,從而導致學生無法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采用微課視頻則可以完美解決這類問題,短小精悍、提煉重點是微課視頻教學中的一大特點,并且可以時刻保持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特點。大學計算機的課堂教學與網絡技術的教學如何能夠高效地結合,是教育領域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目前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幫助學生在計算機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文化知識,然后利用線上教學的操練,通過各類模擬的主題,提供各類優質資源,創建學生的計算機文化學習環境。本文將會詳細探討微課的教學方式,并闡述基于微課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學所帶來的效果,期望能給教育領域提供新的參考思路。
一、混合式教學與微課
(一)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被提出是在21世紀初,之后相關教學領域對混合式學習的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學者Franks曾提出所謂混合式學習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線上學習模式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混合式學習是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結合課堂授課與網絡學習進行教育的模式。混合式教學既要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還要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混合式教學必須經過精密的設計才能夠有所成效。線上學習的模式是對過去傳統面授課程的一種延伸,也是課程學習中重要的部分,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混合式學習包含前端分析、資源設計以及后續的教學評價設計。其中,前端分析包含學習目標、混合式學習環境等分析;而資源設計則包含各大教材單元、學習總體設計以及資源開發環節;教學評價設計的模塊則是需要學生在學習結束之后通過特定的評價標準對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
(二)微課
微課的概念最早是被美國的戴維彭羅斯提出來的,他認為通過在線或移動端的學習方式,基于某個主題與概念作為教學的內容,利用聲頻、視頻等方式來錄制僅60秒的課程。后來隨著這種教育模式的普及,在國內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胡鐵生等學者認為以微型教學模式為載體的微課在基于某個學科的知識點的設計情境下利用各種多媒體的形式來展現教學內容。而黎加厚等學者則是將微課定義為時間保持在10分鐘內具有明確目標且內容短小來集中說明某一問題的模式。微課的應用不僅在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還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讓他們隨時鞏固自身的知識結構。而將線上線下兩種模式進行結合則需要依托于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短小精悍的微課形式來展現,相信對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有極大的幫助。
二、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教學融合的大學計算機混合式教學
(一)基于線上學習與面授課堂的混合式教學
相對于傳統的課堂面授教學方式,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可以明顯地體現出學習上的優勢。學生在學習中不會再受到時間與距離上的束縛,而是將可學習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并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更加凸顯了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部分院校在實踐中采用了測試評估與數字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將教學的模式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之前需要對各單元的教學設計以及資源的建設進行準備。學生在進行單元學習之前,教師會在平臺中發布相應的教學內容,并上傳導學案、課件、微課、講義等,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平臺中自主使用。在準備階段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學習的內容與進度,基于自己的喜好來進行自主式學習,其中包含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概念、計算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以及操作技能難點、操作技能拓展、課外相關知識補充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隨時監控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對其進行分階段的針對性評價,有利于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在經過了線上學習之后,需要對學生進行面對面授課,面授的時間保持在每周2個學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在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也可以組織相應的小組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二)基于微課的課程教學設計
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將線下自主學習與課堂面授學習相互結合,讓微課成為教學平臺中重要的教學資源,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在平臺設計中,根據課程與單元的學習目標設置來確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對微課資源進行開發。比如,在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材中的微課教學設計中,通過綜合考慮各大教材的資源來制作計算機的基本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教學微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微課可以被應用到計算機教材的教學目標中:通過微課的形式供學生進行線上學習,讓他們以微課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并以微課為媒介來探索教材之外的內容。混合式教學的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具有針對性并有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資源。教師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來開展自己的課程,可以說,它是混合式教學的主要設計人員,根據當前學生的現狀來確定課程的教學模式以及每個單元所學要完成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基于原有的教材內容針對學生的需求以微課的形式來展現教材中的重難點內容,并將其上傳到平臺上,成為整個線上教學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前布置相應的任務,在學生學習時進行監督與評價,在課后進行復習并加以引導。微課的內容精簡并且持續時間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并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過程中的評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過程性的評價,另外一方面則是終結性評價,將兩種評價方式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課堂面授、線上學習以及期末成績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在面授考核中可以采用小組任務、平時作業、課堂測驗等方式來進行,而線上的評價則可以通過確認學生的網絡學習系統任務來確定其完成效果并進行綜合式的評定。另外,學生參與網絡學習的過程中還會有階段性的測試,這種無紙化的考試也是考驗學生計算機能力的重要內容。因此,綜合上述的評價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對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后續的調整指導都將會有較大的幫助。
三、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優勢
(一)體現學生個性化需求
微課教學的制作與設計都是根據學生教材的內容中的某類知識點而形成的,大多數微課是基于某種使用場景或者教學內容中的某一環節作為輔助性的工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學生的時間有限而計算機教學知識點多且復雜,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采用微課的形式便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但是作為輔助性的工具,微課的時長不能過長并且其內容要突出重點才能讓學生迅速抓住課堂內容的重點,明確教材的主題,僅僅10分鐘內便可以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音頻、影像等模式中,從而使學生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精華部分,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具針對性,加強其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會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由教師進行單一式的知識傳授,由于計算機知識蘊含大量的邏輯關系,而老師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導致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不多,甚至很容易產生對教材內容的厭學情緒。而采用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相互結合的模式,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優勢。在混合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總設計師,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圍繞教材的內容制定教學的目標與學習內容,通過線上來發布任務,明確教學內容,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來安排學習,打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束縛,使學生能夠自主控制自身的學習時間,不再成為課堂中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三)促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推廣
教師通過教材的內容來設計線上平臺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也讓教師能夠通過深入的研究更加了解教材的內容。目前在計算機教學中充斥著大量的數字化資源,也有與計算機教材相互匹配的可見內容,但是由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教學需求才能夠提供更加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資源,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微課模式主要是對教材內容中的重難點進行整合,尤其是一些生澀的邏輯知識點,通過生動的音頻、影像的形式,讓學生在完成觀賞之后進行反饋,這也為后續進一步的優化提供了依據。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深刻地體現了當代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的改變,將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與網絡化學習深入地融合在一起,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來設計混合式模式下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利用微課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重難點的教學內容,進而提高混合式教學的應用效果。在當前“互聯網+”概念被廣泛普及的新時代,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必然是未來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武器,對國內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曉燕.基于慕課、微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及其資源開發與應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1):11-13,51.
[2]李洪建.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計算機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5(24):36-40.
[3]陳希亮,姜峰,賴俊,等.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6(6):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