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來規范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是國際高等教育保障大學教育質量的通行做法。2013年7月,教育部啟動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制工作,旨在發揮其對我國本科專業教學的規范、導向和指南作用,真正提高我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在編制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時,應注意標準的專業性、權威性、基本性和可操作性,教育部需盡快編制有法律效力的、能覆蓋全部專業的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
[關 鍵 詞] 本科教學;教育;專業;質量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58-02
一、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的提出
自2002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漸進入大眾化階段,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擴大,高等教學質量下滑的問題日益凸顯。通過一定的質量標準來規范大學的人才培養,是世界各國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通行做法。2013年7月,教育部啟動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制工作,各專業類教指委依據高教司擬定的框架方案,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
作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體現,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現階段我國高校本科教育存在學科水平、師資配備、教學條件等參差不齊的情況,通過制定并落實一套統一可行的最低標準,對于規范我國本科專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實質性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
二、現行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不足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并沒有成體系,主要零星地體現在《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等高等教育基礎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中,也有部分體現在一些階段性的評估、認證指標體系與專業規范中,如“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教育部各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也在不同時期制定過相應的“專業規范”和“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等,這類質量標準往往有以下不足之處:
(一)現有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體系不健全、不完善
1992-1994年,國家教委先后兩次頒布了48種理科本科專業基本培養規格和教學基本要求,僅占專業總數的9.5%左右;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關于理工科各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課題立項的通知》,在高教司指導下,各教指委開始了理工科專業的專業規范研制工作。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強調“制訂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開始的新一輪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編制工作,目前也僅能看到以教指委名義發布了計算機、生物、英語等專業的專業規范,且有些僅僅是意見稿階段,還未正式定稿;至今也鮮見文管、農林等學科門類本科專業的專業規范。歷次標準的制定均未能形成涵蓋所有專業門類完整的本科教學國家質量標準。
(二)現有教學質量標準及體系構建過程不規范
在以往的質量標準研制和構建過程中,往往都是從上往下制定的,多數為教育部主導或牽頭相應教指委來具體進行,教指委的相關負責人和成員多數是“985”“211”等研究型大學的老師。在具體標準的制定上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質量標準里的基本要求、教學規范等的制定缺少教育信息的采集和數據支持,對地方高校或特色高校的考慮不足。制定的質量標準對地方高校標準過高,不能起到很好的規范和建設作用。
(三)現有教學質量標準的運用不規范
各階段所推行的各類專業規范往往由于推廣力度不夠,效果并不佳,沒有體現出質量標準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1)由于教指委文件并沒有約束力,高校普遍不太重視,缺乏整改動力;(2)在實際操作中,不同類型高校都采用一種標準,標準適應不規范,缺乏權威性、共識性和分類性,從而影響其推廣效果。
當前,教育質量標準存在不完善、不規范和不配套等突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政策依據、缺乏明確的政策制定主體以及缺乏相關政策支撐等方面。
三、制定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需要注意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合作交流日益廣泛;而“十三五”期間需要進一步扎實推進高等學校的各項建設,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質量上來。而我國正在統籌制定的《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于規范我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整體質量有重要意義。為避免之前各類專業標準的“缺陷”,需要辨明和注意以下問題:
(一)確保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1.從標準的專業性上看,標準的建立必須遵循教育規律,符合本科教學活動和教育領域的準則。標準的內容和形態都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具體的制定還是應該由教指委來進行。教指委需要參考國內外該專業的各類標準,結合教育部審核評估要求和相關專業認證標準,既照顧我國專業、行業發展的實際狀況,也考慮該專業的發展趨勢。廣泛邀請專業人員和不同層次高校參與討論,并組織有關專業人員進行研究和論證,從而保證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的專業性。
2.從標準的權威性上看,本科教學標準作為國家和政府實施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實質上體現的是一種國家和政府的意志,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的建立和制定應該是政府行為。目前,在我國只有教育部制定的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才是合法的。所以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應該是在教育部主導下,依靠各學科專業教指委制定,最終由教育部整合統一發布的高等本科教育綱領性指導文件,以確保標準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并在政策上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明確。
(二)明確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為該專業的基本標準
教育部副部長在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視頻會議上指出,國家標準是“尺度”“要求”“底線”和“開展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其目的是增強高校各類專業的縱向和橫向可比性,提高本科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鐘美蓀、孫有中,2014)。因此在研制相關專業質量標準時應注意考慮所有院校的實際情況,而非僅僅根據一流大學或專家所在大學的情況來做統一標準,而是劃出一條該專業辦學,符合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標準。“質量標準”雖然是最基本要求,是底線、是門檻,但絕不是“很低要求”。標準制定雖然會照顧專業整體發展水平,但并不會遷就所有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基本辦學質量問題的學校。對于這些專業,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達到質量標準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質量標準的引導性,實現通過標準建設推進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目的。
(三)注重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的可操作性
必須完善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文本的規范性。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應該符合現代評估理論、方法和技術要求。評價標準的表述要語言準確,即內涵準確,外延清晰,這樣的表述可以統一參評人員對標準強度的認識,使所做的價值判斷比較客觀。在設計時對每條評價標準都要認真推敲,盡可能不使用“加強、認真、努力、積極、堅決、堅持”和“很好、較好、基本能做到”等表示程度的彈性語言,而使用“有與沒有”“是與否”“對與錯”“達到與否”等判斷性語言,以避免參評者對標準尺度的理解不一,掌握不準,而影響評價的準確性。
教育部應發揮其主導作用,敦促尚未公布專業質量標準的教指委迅速行動,并整合92個專業標準,最終出版具有法律性質的《本科教學專業質量標準》,提供最基本的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指導性規范,這種帶有強制性的質量標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對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劉承功.制定本科教學質量標準要結合高等教育實際[J].上海教育,2011(17):46-48.
[2]郭德紅,林光彬.對制定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若干關鍵問題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5(27):41-43.
[3]陳玉祥.從標準的內涵看我國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的建立[J].中國高教研究,2007(7):35-37.
[4]董澤芳,陳文嬌.論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