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處于起步階段,教師隊伍缺乏專業性,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比較單一,主要以輔導咨詢為主。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有效結合地開展教育。最終得出,培訓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隊伍具備心理教育的能力是解決心理教育短板并且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持續良性發展的途徑。
[關 鍵 詞] 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62-02
一、大學心理教育
(一)現狀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黨的教育方針的落實,更是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然而,當代大學生在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創造心理、人際交往、性和戀愛心理、情緒狀態及忍挫力、擇業能力等8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比如因擇業產生的焦慮與緊張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學者指出,許多大學生并不是進入大學才出現心理問題,而是在中小學階段就已有了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心理教育缺乏有效銜接,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及時緩解。同時,大學生對心理輔導存在誤解,認為它針對的只是有心理、人格障礙的學生[2]。
(二)不足
目前,高校主要以個別輔導為主的單一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3]。形式多以被動消極的心理干預為主,而主動積極地展開心理預防比較少見。師資隊伍的單一化,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輔導員、班級導師為主開展輔導。
二、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一)現狀
美國管理專家William J.Rothwell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實現職業目標而確定的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國外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較多,有學者指出,參與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在薪水、解決問題能力和適應能力方面都較強[4]。我國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起步較晚,學者指出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系統性,以及教師隊伍的專業性較差等問題[5]。同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忽視心理健康的教育[6]。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與個性等,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目標,并針對該目標進行階段性的合理安排[7]。合理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大學生解決成長中所面臨的問題,降低專業工作中的阻力和挫折感,增加專業認同感,增強對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與成就感,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實現自我[8]。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現行教育環境下許多大學生的個人職業規劃做得不夠,沒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從而在低水平層面進行高密度的同質化競爭[9]。因此,通過有機地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做到“早認識,早規劃,早準備”的職業規劃,并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10]。
三、心理教育融入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可行性
有學者指出,生涯規劃概念的演變是其逐步邁入心理健康視野,也是生涯規劃的理念與當代心理健康觀日趨吻合的歷程。同時,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導向的作用、縮小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差距的作用、激勵和凝聚的作用[11]。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融入到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值得思考。構建積極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營造多維互動的氛圍,為實現培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目標,應進行以調動院系、教師、學生、社會等各方面積極因素為特征的多方位、多層次、多視野的心理教育實踐[12]。研究表明,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可以借助職業生涯規劃平臺[13]。從教學內容來看,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是自我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初步掌握職業類型、氣質類型、人職品配理論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心理測試,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性趣、能力和氣質等個性特征,并客觀地進行環境分析,對自我進行準確的定位[14]。職業生涯規劃是在個體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有諸多融合的地方。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15]。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6]。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高等教育工作者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進行合理的人生定位,以此緩解或解決大學生在求學、就業等人生各個階段的問題。
四、探討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確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示,大學生謀求職業的學習動機對在校學生積極性的推動作用是最大的。因此把握大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協助大學生來規劃職業生涯。
(二)培訓與整合教師隊伍
作為高等教育的從業者,就業指導工作是學校學生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那么,關于如何增強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
高校應當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在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廣博知識并且具有一定實戰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17]。同時,高校可以在教師職稱評定過程中,將教師對學生科研的貢獻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18],以此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的創業與就業指導工作中。
(三)整合教學內容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能有效地結合,課程體系建設是關鍵[19]。高校應根據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結合學校自身特點、專業特色以及學生個性化特征,因材施教,整合出一個完整的,具有前瞻性、階段性、實踐性、實用性的課程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中的自我認識、生涯探索、環境分析及行動方案等屬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20]。那么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自我意識教育、人際交往教育、情緒管理教育、學習輔導等,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審視自我、確立目標、生涯策略、生涯評估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21]。
(四)探討教學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個別輔導為主,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以團體生涯心理輔導展開。因此,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以及職業生涯規劃中面臨的問題;再結合個體輔導咨詢的方式解決大學生學習與職業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個性化問題,通過兩種方式的結合,更加細致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五、思考
如何建立一支以專業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的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學者指出,可以通過院系成立職業生涯規劃導師小組,主要由專業課教師、心理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以及班主任、輔導員共同組成。導師小組可以從專業素養、文化修養、心理品質等綜合因素提出具體的培養方案[22]。鑒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在教學過程中探討如何將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胡凱.試論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方式[J].醫學與社會,2003,16(1):52-54.
[2][12]高建昆.對高校心理教育現狀的反思[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4):314-315.
[3][16]程利娜.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J].教學研究,2012,35(4):35-39.
[4]ARYEES,DEBRAHYA.Across 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career planning model[J].Organization Behavior,1993(3):119,127.
[5]郭振友,李勝聯.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9):16-17.
[6][7][10][15][19]霍麗洋,高洪,郭明軍.心理健康教育在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6(1):54.
[8][11][13][20]鄭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1):47-49.
[9]瞿純純,黃易飛.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發展與提高[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4):51-52.
[14][22]王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J].就業指導,2013(6):58.
[17]宋宗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51-53.
[18]郭振友,盧笛.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綜合模式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4):637-639.
[21]田潔,李艷彥.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途徑探析[J].城市文化,2016(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