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年來,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大多處于“說起來重要,談起來必要,做起來不要”的松弛狀態,德育教學效果較差。如何提高中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主要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幾個方面作簡單闡述。
[關 鍵 詞] 中職德育;實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82-01
多年來,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大多處于“說起來重要,談起來必要,做起來不要”的松弛狀態,德育教學效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1)社會環境對學生影響巨大,尤其是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及媒體的負面報道,給學生純潔的心靈烙下消極的印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職德育教學的難度。(2)家庭因素,家長的素質與教育理念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3)學校教育失當,教育者自身素質低下,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等,都影響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針對以上三種原因,提高中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迫在眉睫。
一、凈化社會環境
舊時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西漢劉向的《后漢書》中有“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些都說明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因此,作為政府部門,要凈化社會環境,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重視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素質狀況、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孩子,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曾經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深刻地指明家長在教育孩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發揮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課堂教學要有時代感,要與時俱進
《呂氏春秋·察今》中有這樣一段話,“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強調因時變法的重要性,說明古今時事不同,制定法令,應明察當前的形勢,不應死守故法。法律制度是這樣,道德意識也應如此。由此,中職德育教學內容也應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博,向學生灌輸鮮活的、有時代氣息的思想和觀念。
(二)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要學以致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哲學家搭乘一只小船過河。行船之際,哲學家問漁夫:“你懂數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說:“遺憾!這樣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學家又問:“你懂得哲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嘆道:“真遺憾!這樣你就等于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生命。”這時,一個大浪打來,把小船掀翻了。漁夫和哲學家都掉進了水里。漁夫向哲學家喊道:“先生,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回答說:“不會。”漁夫非常遺憾地說:“那你將失去整個生命!”這個故事非常簡短,但很能說明問題,首先,這位哲學家不看對象,來和漁夫討論數學和哲學問題,豈不是對牛彈琴,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這個故事也說明,任何知識,如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只能成為人們炫耀的資本,夸夸其談的工具,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回過頭來,我們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是否針對的是一些中職生,是否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能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課堂教學要有趣味性,要寓教于樂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導入要新穎,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另外,講故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故事既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又能將深刻的道理蘊藏其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當然,這方面的方法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四)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有人說,“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只有溶于湯中,才容易被吸收,知識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煥發活力和美感。”確實,良好的教學情境,它不僅能喚起人們的共鳴,而且能調動人的情感,激發人的思維,使人自覺融入情境之中,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影響中職德育教學實效性的因素很多,提高中職德育教學實效性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只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密切配合,尤其是中職德育工作者,如果能夠本著教書育人的原則,本著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就一定能改變中職德育教學現狀,提高中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寶民.職業學校“教做人”和“教做事”要有機結合[J].職業技術教育,2009(7).
[2]李桂峰.論中職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機制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