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旗袍在世界的視角看來,是中華文明的符號,而這一符號背后,又有諸多不同的具體含義。以時代為線索,剖析在不同年代背景下旗袍的含義,旨在分析旗袍在變革中意義的“舊”傳承與“新”形象,及其之間的相同與不同。
[關 鍵 詞] 旗袍;文化符號;嬗變;意義
[中圖分類號] J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88-02
郭沫若曾經說過:“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人們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服裝就已經成為一種符號,而旗袍因具備良好的傳承性和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性,成為中國文化與審美的特有符號,而這一萌生于舊社會的產物,帶著它“舊”的面容,在新社會中風雨飄搖,不斷前進,不斷突破,造就了新的文化含義。本文用旗袍在其誕生社會中的象征、旗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史中的象征、在當代及影視作品中的象征這三個板塊,來分析其符號化背后的嬗變。
一、旗袍的由來及在當時的文化象征
旗袍作為現今世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漢族服裝,其產生的年代存在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民國是旗袍開始流行并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不斷被人賦予意義的年代。正如鄭逸梅先生所言:“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后始御之。”旗袍在這一流行大勢下存在以下幾種文化含義:(1)在民國初年,旗袍代表著“守舊”,因旗袍的設計構想來源于滿人的旗裝,設計保守,裁制一律采用直線,不允許顯露出女人身體的曲線,“胸、肩、腰、臀”這四種在后來改良的旗袍中凸顯出來的部位,均遮掩含蓄。張愛玲曾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可見在民國初年,封建禮教仍控制著大多數國人的思想,這種守舊背后的思想象征和今天阿拉伯婦女出門用頭巾掩面的習俗無異。(2)在步入20世紀30、40年代后,隨著鴉片戰爭打破中國大門的影響滲透到百姓生活領域,中國人對于西方文化有借鑒、接納的態度,正如對外國商品的稱呼冠以之表示輕蔑的“夷”,變成了表示贊許的“洋”,旗袍在此年代得以改良,加入許多西方服飾元素,成為“海派”的象征,比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肩膀加入墊肩,形成美人肩曲線的設計,都凸顯出女性的身姿之美。與此同時,人們紛紛自行設計旗袍,不斷加入自己理解的西方元素,如張愛玲胞弟寫得對姐姐的回憶文中,看到姐姐對旗袍的改良十分特異,為之驚嘆,張愛玲則表示不屑“在香港,這在平常不過了,我還嫌這件不夠獨特呢!”在這個旗袍的黃金年代,旗袍由“守舊”變得“洋氣”,成為上流社會女性與“洋人”接觸時的標準穿著。(3)旗袍在民國象征著優雅、嫵媚,同時也反映出社會女性仍需要靠姿色取悅男權的時代特征。比如當時作為服裝潮流領導者的十里洋場中的摩登女郎交際花唐瑛、有“民國第一美女”之稱的胡蝶、歌星阮玲玉等,都多以穿旗袍示人,這時的旗袍多具有高開叉的特點,又因其修身、卡腰的特點,使得女性穿時必須抬頭挺胸,展現女子嫵媚、優雅的身姿,同時,又體現了女性對男權的屈服,女性展現身姿、以性感的身段流連于上海的各大歌廳、租界,以身姿謀求生路,說明長期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余孽思想壓榨女性,女性多沒有學識,只能靠魅惑謀生。(4)旗袍在當時亦是“女權”的象征,這聽起來似乎與上一點矛盾,但實則客觀存在。在當時的上海,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女權運動的浪潮,而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社會知識女性的代表,她們的一貫著裝就是旗袍,但在色澤、樣式上比象征嫵媚的旗袍要顯得淡雅、簡潔得多。漢族女性在漢代以來,服飾取向偏向于上衣下裳式,穿袍服成為男性的特權,而女性的“兩截衣”也成為封建禮教束縛女性的象征,因此這時的女權主義者穿旗袍是對男權的反抗。張愛玲在《更衣記》中說,全國婦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但不是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權之說。又如周亞為在《光復會見聞雜憶》中描述秋瑾當時的裝扮,穿一件玄青色和男人一樣的長袍,年輕的會員都稱她為“秋先生”,旗袍就是這樣被賦予革命、女權抗爭的含義。
整個民國年間,旗袍就是在“守舊”“海派”“嫵媚屈服于男權”“女權抗爭”這四種內涵的交融中成為國人的文化符號。而這四種象征在矛盾和統一中,反映社會意識流的變更,見證舊社會與新社會的變革。
二、旗袍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被保留的新內涵
經過民國旗袍文化的流行浪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旗袍經歷了新的文化洗禮,隨著國家的政治狀況,“旗袍”舊的文化含義被批判性保留,且賦予了諸多新的內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旗袍”這一文化符號的地位較高,象征著端莊、典雅、古樸。如宋慶齡對旗袍的演繹,眾所周知,宋慶齡接受過西方式教育,思想較為開放,但在禮儀方面,她卻很傳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她的著裝便是旗袍,體現了對大方的儀表以及對民族傳統的珍視與喜愛,同時在那個年代,旗袍多為有文化閱歷的婦女所穿,伴隨著優雅、氣派的氣場。而這一時代的普通勞動人民,生活的重心由追求衣著美,轉換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在這一人群中暫被擱置,成為高端社會地位的象征,因此在這一階段,旗袍的生存發展空間較小。到了20世紀50年代,在人們漸漸步入當家做主的社會環境下,旗袍又漸漸變成平民階層的服飾由于社會對勞動力的渴求,被貼上了實用的標簽,較之過去的旗袍,在設計上增添了健康的氣質,拒絕妖、魅,亦不纖巧、病態,適合穿著進行勞動。之后的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服飾方面破除了過去“灰藍色的海洋”,穿上了色彩鮮艷的衣服,旗袍又被人們從箱底拿出來,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征,比如宋慶齡曾在年輕時候送給國際友人波莉一件旗袍,后這件旗袍被波莉轉送給斯諾夫婦,這件軼事多年被人塵封不提,而在1998年這件衣服漂洋過海從美國“回歸”中國,在北京后海北沿46號的宋慶齡故居陳列,這件事情體現了民眾對旗袍的再度認可。甚至在西洋文化以及審美再度在國內風靡的時候,旗袍和女式西裝一并成為時代“下海”女性的標準服飾,許多女商人在做外貿的同時,身著旗袍以示自己仍熱衷于傳統文化。旗袍在這一時代又得以改良,加入許多時髦元素,同時又再一次與歷史上的民國旗袍為了凸顯女性身姿的意義實現對接,這時體現的是女權與男權再度相對平衡,女人有追求美的權利,男性不可以傳統思想去干涉女性的選擇,所以在改革開放后,旗袍是“傳統文化”和“女性自由、地位上升”的雙重象征。
三、今人對旗袍這一文化符號的理解與運用
(一)在現實生活中
旗袍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其的運用較多且可彰顯其作為文化符號的場合主要是婚禮。在傳統文化與“大國崛起”“中華民族復興”掛鉤的意識導向下,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在自己的婚禮上,或出席他人的婚禮時身著旗袍,這時這種古典的文化符號迸發出喜慶和吉祥的意味,在國人的觀念中,古典的東西可以給人帶來福祉,希望自身幸福與歷史一樣綿延不絕。其次,旗袍在現代具有“政治化”意味,成為許多女性要員在外交活動中的官方衣著,與男性穿中山裝一樣,是中國特有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底蘊的結合產物,而此層面的旗袍是經過改良的,加入較為濃厚的中國傳統元素,如湘繡、鳳凰,同時加入了時下的流行元素,與國際文藝潮流接軌,其在色澤、樣式上,將民國時女學生服飾和上流社會女性凸顯身姿的服飾二者之精髓相結合,做到了既大方簡約,又不失女性特有的身段美。再次,現代史學家為旗袍賦予民族融合產物的意義,他們認為,旗袍原是滿族女子騎馬的著裝,后隨著滿漢相融,漢族女子漸漸將其承接,且逐漸加入漢族元素,由過去的粗獷變得婉約、清麗。最后,隨著中國走向世界,旗袍元素被亞洲多國借鑒,如越南女子服飾中有諸多旗袍的特有成分,如立領、絲綢質地、上裝胸、袖較緊、前后兩襟,這時旗袍便不再單單只是中華女子的風韻體現,而是整個東方的女性典雅、含蓄身姿的象征。
(二)在影視作品中
旗袍在影視作品中,成為“民國”這一年代的象征,凡是涉及民國題材的影視作品,婦女著裝大都采用旗袍,即謂今人所贊成的“民國是旗袍的海洋”。在這個文化符號下,旗袍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意味也不盡相同。(1)代表魅惑,在電視劇《旗袍》中,馬蘇扮演的女間諜身著名貴旗袍以“魅惑的情婦”形象出現在大漢奸身側,而王志文飾演的漢奸亦將罕見的旗袍作為博取芳心的工具,男人對“旗袍美女”的追求,可見“旗袍”象征的魅惑、誘人程度之高。(2)代表風韻,《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便是一位典型的旗袍美女,她對旗袍的演繹,可謂風情萬千,使得許多人對其解碼不同,有人認為是落寞,有人認為是寂寞,或是妖嬈、神秘、凄涼,但不論哪一種,都是女性特有氣質和氣息的體現。(3)旗袍是社會地位的體現,如《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嫁入豪門前,旗袍色澤多為淡藍,青綠,表現清淡、冷素,而在嫁入金家后,旗袍變更為暖色調,如金黃、明橘、靛藍,用以體現貴氣,所以在劇中,旗袍常作為體現社會層次不同的符號。(4)旗袍有時會被鏈接為內斂,在電影《風聲》中,周迅和李冰冰飾演的角色,一位是地下工作者,一位是男朋友是地下工作者,她們的著裝是長度及足、開衩低的旗袍,象征著保守、內斂、不張揚,正如保護自己的秘密,將身體緊緊包裹。又如《半生緣》中的顧曼楨,早年其服飾為較短、色澤明媚的旗袍,而在其經歷與沈世鈞分手、被姐姐利用及被姐夫玷污童真后,其著裝變化為冷硬、包裹程度強的旗袍,體現自我保護和對內心、情欲的塵封,以及將心緒內斂的枯老之態。
然而,不論在當今生活,還是影視作品中,人們對旗袍的符號解碼,都反映了旗袍的歷史和旗袍所經歷的塵世風霜。這一文化象征伴隨歷史沉浮劇變,成為當之無愧的東方文藝象征。旗袍已然“符號化”,在日后它將繼續變革、更新,加入時代的意象和內涵。
旗袍這一歷史的產物之所以成為文化符號,是因為其在具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革新,不斷與時俱進,接受各種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故能隨著歷史長河流淌。每一個時代施予它的意義也不同,所以它如同其他的中華符號,所涵蓋的內容廣泛,鮮有人能將其所涵蓋的博大精深描述詳盡,但它于每個年代的意義,本文大致概括到位,愿旗袍文化永遠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郭銳.探析旗袍元素符號化語義[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