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建筑人才的培育要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契合,改變單一化的建筑人才培育方式,創新建筑人才培育模式,要采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和方法,培育多層次、實用型的建筑人才,更好地促進建筑類高校教育與市場的接軌,滿足社會對建筑類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筑類高校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025-01
在我國建筑類高校創新教育的改革進程中,要基于時代的發展需求,建立跨區域、跨層次、跨類型的高校聯盟,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創新,理性反思校企合作聯盟的內涵,實現對建筑類高校人才的創新培育,更好地整合建筑類高校和企業的資源,整體提升建筑類高校人才的素質。
一、建筑類高校人才培育的問題分析
(一)人才培育模式相對單一
在我國目前的建筑類高校教育之中,人才培育的模式相對單一,主要還是采用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在課堂下被動學習的方式,這就使學生對建筑方面的專業知識理解得不夠透徹和深入,無法形成全面的核心素養。
(二)人才培育理念與時代不相適應
在部分建筑類高校教育之中,對建筑類人才的培育觀念還缺乏創新性和適應性,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原有的教學意識和層面上,對創新人才的培育缺少全面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這就使建筑類學生無法將自己所學的建筑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之中,難以實現知識的轉化和遷移,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利。
(三)實踐操作式的訓練不足
在建筑類高校人才培育的過程中,還相對缺少實踐操作式的訓練,這就使建筑類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存在滯后性,難以應對知識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使建筑類高校人才的實踐能力明顯不足。
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建筑類高校創新教育路徑
(一)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
在建筑類高校的人才培育過程中,要以培養建筑類高校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力為目標,要注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靈活、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固有思維模式,實現啟迪式、開放式的教學,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進入專業實用知識的學習中來,成為與社會、市場相適應的“實用型”人才。
(二)全面建構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
在建筑類高校的人才創新培育過程中,基于培養人才的全面素質為目標,建構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實現人才、知識、物質資源的共享與傳遞,在系統、完善的機制之下,更好地促進高校建筑實用型人才的良性循環。
1.動力機制的建構與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動力機制來自于建筑類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各方,要使各方達成實質性的合作,實現資源互補。政府、市場、科技等要素要成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外部催化劑和驅動力,如政府的優惠政策、市場的經濟驅動、科技的技術支撐等。還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實現非利益因素和發展因素的內部驅動,更好地實現資源和要素的重組和整合,使工程教育回歸工程本身,致力于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好地培養實用型的建筑人才。
2.激勵機制的建構與完善。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之下,建筑類高校要建構和完善自身的激勵機制,首先要使學校和企業處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的對等地位,即高校要吸納企業、科研機構共同治理學校;企業、科研機構要向高校提供資源。其次,還要通過立法措施,健全校企合作育人的管理機制,確保校企合作的有序進行,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增強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育的榮譽感和責任意識。另外,還要為企業提供人才保障,成為最為持久和有效的創新激勵措施。
3.溝通和協調機制的建構與完善。在建筑類高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之下,要形成多樣化的信息溝通制度,確保學校、企業、科研機構三方交流和溝通的前瞻性和延時性,并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準入機制,成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保障。另外,還要建立建筑行業人才需求的預警機制,擬定建筑工程人才的培育質量標準和指標體系,實現校企合作育人的全方位、深層次合作。
(三)優化師資隊伍
在建筑類高校的創新教育之中,要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要轉變重理論輕工程訓練的觀念,加大建筑工程類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讓教師深入而廣泛地參與到建筑工程實踐之中,并將建筑企業中的實操能力運用到課堂理論教學之中,造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類高校的人才培養要以政府、企業、科研等方面的參與為前提,要以市場需求培育實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之下,實現建筑類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充分、深度融合,政府和企業要向高校提供資源,高校也要向企業、科研機構提供人才儲備,密切政產學研之間的關系,形成多元合作的建筑工程人才培養鏈條,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導向和引領作用,使建筑類高校的人才培育更具有針對性、應用性和開放性,全面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愛華,劉曉宇.深入推進理工科人才培養機制創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吳愛華,劉曉宇.深入推進科教結合協同育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3]李吟龍,廖發良.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建設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