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自媒體技術飛速發展,高校輿情環境有了全新的變化,高校輿情管理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多角度加強輿情管理。因此,從不同角度入手客觀分析自媒體時代高校輿情管理策略。
[關 鍵 詞] 自媒體時代;高校;輿情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035-01
一、正確認識,注重思想政治與法制教育
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全方位正確認識輿情,從不同角度入手,全面、深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輿情案例,準確把握其特征及存在的問題,科學開展輿情管理工作,并將輿情管理工作融入日常各項管理工作中,加大輿情管理力度。在此過程中,高校要注重對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與法制教育,引導專業學生正確認識網絡輿情,學習主流信息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等,不斷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對其進行理性愛國教育,激起他們的愛國激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等,正確看待當下各類不良思潮、各類社會現象,正視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等,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成長成才。
二、構建全新的輿情管理制度,注重輿情引導
從某種角度來說,高校輿情離不開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在管理過程中,高校要多角度客觀分析輿情特點、性質等,構建全新的輿情管理制度,確保各項輿情管理工作的開展都要重要的制度保障,科學管理網絡輿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高校要制定合理化的責任制,進一步細化不同崗位人員在輿情管理方面的職責,有效防止出現“一人多崗、一崗多人”的現象,共同致力于輿情管理,將輿情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在輿情管理過程中,高校要根據專業學生各方面情況,構建立體化輿情引導機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輿情引導,學會站在客觀的角度,正確認識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尤其是所產生的影響,避免被不良信息誤導。
三、加大輿情監控力度
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某些別有用心之人常借助互聯網傳播、散布一些極易誤導社會大眾的信息,導致常見問題政治化、個體問題公眾化等,而高校大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辨別網絡海量信息的能力等還有待提高,極易受到這些網絡輿情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優化利用先進的技術,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校園網站,構建全新的監督管理系統,全方位動態監控各類輿情,尤其是網絡中短時間內頻繁出現的話語或者敏感話語等。一旦發現,監控系統會及時自動匯集,第一時間反饋監控信息,便于高校輿情管理人員及時做好相關工作,對學生進行合理化輿情引導,避免受其影響。同時,在監控輿情過程中,高校要優化網絡信息管理隊伍結構,引導專業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積極參與其中,根據他們各方面情況,對其進行全面、系統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網絡信息管理人員的作用,全方位動態監控線上及線下輿情,及時發現并反饋出現的各類輿情,便于第一時間科學處理輿情信息,全面、深入學生群體,幫助他們有效解決在這方面遇到的問題,便于他們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塑造健全品格。在此基礎上,高校要定期組織網絡信息管理人員相互交流、探討,發表建議、意見,質疑、反駁反面觀點,正確引導輿情走向,避免學生受到不良輿情信息誤導。
四、優化利用自媒體,注重輿情危機管理
在輿情管理過程中,高校要根據自身各方面發展情況,優化利用自媒體,獲取網上輿論的主動權,借助信息化手段,借助官方微博、QQ群等構建多樣化的權威信息平臺,在正確認識網絡中各類輿情信息的基礎上,隨時實時掌握輿論方向,多發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權威信息,正面引導網絡中出現的各類輿論。高??梢宰屧趯W生中具有較高威信的教師、論壇版主等發言,在網上實時發布官方信息,尤其是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等問題,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組織各專業學生探討、交流,在互動過程中,有效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大力傳播正面輿情。此外,在輿情管理過程中,高校要借助網上及網下形式,構建合理化的預警機制,圍繞典型的輿情事件,制定科學、合理的輿情應急方案,加大輿情危機管理力度。一旦出現輿情危機,高校要借助官方平臺及時回復自媒體中的輿情,借助自媒體平臺,科學引導輿情,有效處理輿情危機,并總結出現的輿情危機,優化完善網絡輿情管理。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全面、客觀正確認識網絡輿情,要根據網絡輿情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多層次加大輿情管理力度,注重思想政治與法制教育,構建全新的輿情管理制度,加大輿情監控力度,優化利用自媒體,注重輿情危機管理等。以此,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輿情環境氛圍,正確看待各類網絡輿情,學習專業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健康成長,成為新時期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敏.淺議自媒體時代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0):5-6.
[2]秦培濤,趙閃.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主要特征、生成根源及應對策略[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92-97.
[3]馮廣冉.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策略初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