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厭學,是廣大中職學生的一種普遍現象。厭學不僅會直接導致中職學生學習成績低,還會間接影響他們在未來工作和生活中的態度。因此,克服中職學生的厭學情緒勢在必行。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探究中職學生厭學情緒的成因以及對策。
[關 鍵 詞] 中職學生;厭學情緒;成因;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058-01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為社會培養具有中等職業技術人才的搖籃。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初中畢業,但未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毋庸置疑,相比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就表現出了厭學情緒。這種厭學現象到中職階段愈演愈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職學生厭學情緒愈演愈烈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同一個班級中,絕大部分學生厭學,致使這種厭學情緒愈演愈烈。其二,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因為中職學生對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致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其三,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厭學的中職學生因為不知道如何學習,致使他們的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基于此,筆者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淺顯論述一些克服中職學生厭學情緒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保障。如果學習者周圍的絕大多數人都表現出厭學的心理,勢必會讓學習者產生從眾心理,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習氛圍越來越淡。因此,針對中職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而導致厭學的現狀,筆者在立足學生實際學情的基礎上,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克服中職學生的厭學情緒。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總會對一些在課堂中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對一些在課堂教學中表現不夠好的學生給予發展性評價,引導他們轉變錯誤認識,摒棄厭學情緒,虛心認真地向表現好的學生學習。此外,筆者還經常通過開展一些與學習相關的活動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師的不懈努力與學生的積極配合下,逐漸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引導中職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提供了保障。此外,在教師的各種評價中,中職學生也逐漸獲得了自信心。
二、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不竭動力。然而,絕大多數中職學生對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由于學習興趣的缺乏,致使中職學生厭學情緒強烈。鑒于此,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刻不容緩。為了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緊密聯系學生的具體生活實際,創設各種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
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會千方百計地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努力找尋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契合點,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創設各種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當學生置身于筆者創設的栩栩如生的教學情景之中時,他們不僅會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效率自然也會跨越式提升。
在教師創設的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中,中職學生把對五彩繽紛生活實際的興趣逐漸轉移到了學習中。
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提升中職學生學習實效的必勝法寶。如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他們的學習效率注定會事倍功半,長此以往,還會造成嚴重的厭學情緒。反之,如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靈活自如地利用各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他們的學習效率必定會事半功倍,如此一來,他們必定也會愛上學習。鑒于此,為了克服中職學生的厭學情緒,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會靈活巧妙地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熟練掌握各種學習方法,進而進行有效學習。
例如,筆者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毋庸置疑,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現實存在的。筆者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時候,也會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逐漸熟練掌握并學會了靈活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學生熟練掌握的各種學習方法不僅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掃清了各種障礙,還切實克服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綜上所述,為了克服中職學生的厭學情緒,教師要以課堂教學活動為抓手,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依據,多措并舉大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以教材教學內容為藍本,以各種教學輔助手段為助手,想方設法極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以提升學習效率為目的,以潤物無聲地滲透學法為推手,千方百計著力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當然,克服中職學生厭學情緒的對策遠不止這些,還包括優化教師的教學方法、拓展中職學生的學用渠道等。總而言之,教師要立足課堂、著眼實際,采取營造氛圍、激發興趣以及指導學法等策略循序漸進地克服中職學生的厭學情緒。
參考文獻:
[1]張志.淺析中職學生厭學情緒的成因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6(21):180-181.
[2]梁皎.中職學生厭學情緒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教育,2016(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