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感是語文能力結構的核心要素,語感發展與人格錘煉相互滋養。
[關 鍵 詞] 語文教學;語感;人格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076-01
新時期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語感培養極其重要。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到“語感”,基本理念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總目標中要求閱讀教學要注意“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感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被凸顯出來。結合長期語文教學實踐,筆者對語感培養的觀點如下。
一、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處在重要地位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最要緊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是訓練語感。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也提出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就是語文教學首要任務的觀點。那么語感是什么呢?語感既是一種文學修養,也是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一種在長期規范的語言感覺和語言實踐中養成的比較直接快速地領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說閱讀的基本能力就是語感。現代語文界兩位大師的觀點,精辟地論證了培養學生“語感”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語文教學界的高度認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二、學生“語感”培養的基本策略
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感能力,就是說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是我們強化語感教學的目的。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語感培養的基本策略是:
(一)抓好語言教學,打牢語感基礎
新時期由于受到解構主義、現代主義語言學思潮的沖擊,基礎教育中語言知識教學正在被削弱甚至被忽視。從新中國成立到開始改革開放的30年間,語文教學的主導思想是加強“雙基”教學。隨后“雙基”教學被扣上“知識中心論”的帽子而受到錯誤批判,“語感中心論”“人文論”“語文素養論”又受到人們追捧。可是拋開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語感培養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說扎實的基礎知識、過硬的基本功是語感培養的根基。
(二)重視語言積累,加強語言習得
語言學習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習得,另一種是學得。語言習得,是指主體在自然母語環境中,通過接觸大量看似凌亂的言語材料,以語言實踐為基本形式的語言運用方式。母語的口語學習就有顯著代表性。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母語環境的優越性,有意識地使學生通過語言習得多接觸、多積累語言材料,培養直覺思維,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實踐證明,勤聽說、多閱讀是理解語言知識、積累語言材料的主要途徑。
聽話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實中人們大量知識信息的獲得,主要來自視覺,少量來自聽覺。聽,是獲取知識和口頭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我們要運用多種手段方式讓學生多聽普通話,特別是優秀的普通話語音材料要重復聽,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直接感悟語言的一種非常好方式就是誦讀。誦讀與閱覽相比更有其優越性。在誦讀吟詠中,學生不但可以感悟到作品的內涵真諦,而且還可感受語音的抑揚頓挫、節奏的錯落有致和結構的形式美。
閱讀是人們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直覺感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閱讀可以分為無聲默讀與出聲朗讀兩個類型。如果把閱讀狹隘地理解為無聲默讀,就會造成語文課堂沉默無生氣,學生也體會不到誦讀的獨特功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堅決摒棄重閱讀輕誦讀的片面做法,要堅持誦讀和默讀有機結合,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廣泛閱讀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大量獲取知識。在抓好基本閱讀的同時,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訓練語感直覺思維。閱讀廣泛,可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感水平。
(三)注重語言訓練,強化語言學得
語言訓練和語言學得存在一致性。母語的書面語學習多是采用學得方式,因而要科學規范抓好學生的語言練習。我們必須在語言學得中加強語言訓練,只有這樣語言直覺才能內化,語感才能增強。但在學生練習中,教師的“訓”必不可少。我們不能把教師的“訓”認為就是教師的“講”,要堅決反對教師“滿堂灌”,教師變“講師”。這種“講”不但違反教學規律,而且把好文章講爛,也忽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語文教師應是少講慎講精講點到為止,要給學生留出自由想象空間,要注重引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
發揮。
(四)誘發審美情感,提升領悟語感
語言作品有字面意義和言外之意之分,言外意義的語感才是最敏感、最真實的。這種最敏感、最真實語感的培養需要以想象和聯想為基礎。想象和聯想的創造力對語感形成、發展具有催化劑似的重要作用。情感不但是審美鑒賞的重要條件,而且是形成想象和聯想的重要誘因。
語感是語文能力結構的核心要素,語感發展與人格錘煉相互滋養。總之,我們應以科學精神,遵循語言學科教學的本真,確立語文教學改革中語感培養的正確方向和途徑。只有如此才能在扎實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過程中,共同促進漢語的振興。
參考文獻:
[1]易際酒.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125-126.
[2]石存貝.淺議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J].青海教育,2009(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