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開展的分層次教學,探索了研究性教學模式在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闡述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改革的實踐與經驗。
[關 鍵 詞] 高等數學;教學改革;實踐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23-01
我校從2010年開始陸續在部分學院開展了分層次教學,組成了雙百和卓越兩種提高型的分層次教學的教學班。雙百教學班的學生在全校范圍內不同專業篩選,組成理工科和文科兩類雙百教學班;卓越教學班的學生則是在相同專業中篩選,目的在于因材施教,培養學術型和管理型的人才。因此,探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我校設置的雙百和卓越教學班為對象,提出了研究性的教學模式在高等數學課程中的改革,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在夯實理論基礎上,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新型的課堂教學改革,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上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三個方面來體現。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過去,數學課程的內容主要局限在知識的成分,很少涉及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數學文化等成分。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如何能讓學生在基礎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一項緊迫課題。本著減少經典、增加現代,減少技巧、增加應用的原則,在教學中減少經典的理論證明,拓寬知識基礎,注重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鑒于學生在高中學習了一元函數微積分的部分知識,因此我們把重點放在了第一學期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的優勢,精選例題,除了基本概念的例題外,重視應用題和綜合題的選取,通過例題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充盈第二課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應用能力。在尊重本科教學的基礎上,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適時加大研究性教學的力度,在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高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基礎上,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實施過程中處理好教學“嚴謹性”和“實用性”之間的關系,促進教學改革的良性發展。時刻清楚數學建模思想是對原有教學體系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數學競賽等活動,我們認識到數學建模應用于高等數學教學,不僅在于形式上引入一些實際問題,介紹相應建模方法,更重要的是將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特點、方式全面引入,以提高應用數學和解題的能力,為后繼學習與考研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方式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革既受到教師觀念的制約,又受到現實教學手段條件的制約。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局限于“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個人能力,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這種教學模式成為目前高等數學教學中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改革的關鍵點是如何能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調動起來。針對高等數學課程的分層次教學,我們提出了采取主動式、啟發式、互動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及改進課后作業的內容、作業的講解和作業批改的方式的兩類實施方案,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角,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
知識。
三、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
采取多種靈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主動性。目前,暫定的學期成績總評模式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平時成績一般以提問、作業和出勤等幾個方面為依據,缺乏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監督,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大平時考核力度是考核評價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結合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做法,平時成績除了依據平時作業、提問和出勤幾方面以外,還依據課堂黑板演示的情況,對思考題的完成情況以及課堂主動回答問題等綜合評價。這樣注重過程和能力,避免了用相同的標準衡量學生的情況。
總之,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只有不斷優化課堂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改進考核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肖小峰,薛瓊,鄧艷芳,等.高等數學教學改革質量提升的途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3.
[2]楊善學.基于研究性學習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J].考試周刊,2015(88):6.
[3]段雪峰,段復建,李姣芬.基于卓越人才培養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2):94-95.
[4]曾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途徑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1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