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考志愿填報作為中考招生前期工作中非常重要一環,需要為考生提供:操作的便捷性、數據的安全性和準確性以及考生或家長產生質疑時數據的可追蹤性。結合工作實際,論述如何達成這些服務指標的過程。
[關 鍵 詞] 互聯網;中考改革;中考志愿;在線填報;應用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38-01
一、痛苦的經歷
1.閱卡人員工作繁雜,難免因一時疏忽造成志愿卡漏讀。
2.考生修改志愿時,因擦拭不干凈,造成臟讀現象。
3.個別考生因將志愿卡過分壓褶,導致閱卡機無法順利讀卡。
4.部分考生因粗心大意或過分緊張,存在填涂殘缺、位置偏移等現象。
5.志愿卡只能識別0~9的數字,個別考生因查錯報考學校的志愿代碼,從而最終導致錄取結果的天壤之別。
6.考生志愿受戶口、語系等因素的制約,即使順利讀取通過的志愿卡,也存在大量因不符合政策要求的無效志愿。
7.極個別學校收集完考生志愿卡后,借助班主任干預優秀考生的志愿填報,甚至私自篡改考生志愿。
二、設計目標
1.徹底拋棄紙質志愿卡和昂貴的讀卡設備。
2.技術選型必須做到穩定、成熟、安全、高效、低成本、可擴展。
3.考生志愿填報行為必須繞開學校,變成考生完全自主的個體行為。
4.志愿填報行為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填報操作必須做到簡單、直觀、健壯,在規定的時間內,考生可隨時修改填報數據。
5.考生操作界面中顯示的填報選項,必須與自身信息,與當年的招生政策產生數據相關。
6.系統必須實時記錄考生的操作日志,跟蹤對應數據的變化過程。
7.鑒于參加中考的考生年齡問題,系統必須能夠導出不可編輯、并帶防偽標識的志愿填報確認單,以供家長和考生簽字后上交相關機構留存。
8.因系統運行在互聯網環境中,所以必須保證數據傳輸的有效性和數據存儲的安全性。
三、解決之道
(一)整體架構
為了實現設計目標中“隨時、隨地”的要求,系統整體采用基于B/S的三層設計架構??忌顖蠖擞嬎銠C中無需單獨安裝任何軟件,只要能夠進入互聯網并安裝有常用的瀏覽器即可。
(二)技術及產品選型
為了保證該系統在整個軟件生命周期中的低成本投入,該系統全部采用開源框架或免費產品。具體如下表:
(三)開發步驟
1.前期準備
(1)為現有的“中考在線報名系統”的“準考證導出打印”模塊增加生成隨機密碼功能。該密碼用做考生首次登錄志愿在線填報系統的初始密碼。(2)導出部分中考報名歷史數據,用于開發測試所需。(3)導出現有學校機構信息表和基礎數據字典。
2.開發模型
本系統使用基于快速原型的迭代增量式開發模型,對比其他開發模型,在面向對象開發技術領域中,該開發模型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成功率。
3.版本控制
結合選定的開發模型,在項目開發過程中,為了實現代碼的有效管理和分布式協作開發,引入了Git版本控制系統。并創建了多個“分支”,
4.原型開發
依照業務需求,創建相關接口類、實體類,并依據事先劃分出的功能模塊,快速完成原型開發,如下圖:
5.迭代開發
原型開發完畢后,迅速交付給業務主管部試用,并依據提出的修改意見繼續完善原型,如此反復,經過多次迭代開發,直到完全達到業務主管部門的實際需求為止。此時將代碼標記為tag Version 0.9版本。
接下來,選定典型學校用戶(民漢合校),測試學校端和考生端的應用邏輯,再經過多次迭代開發后,此時系統已經初步通過了全部用戶測試,可將代碼標記為tag Version 1.0版本。
(四)應用部署
考生填報的志愿數據是本系統的核心,為了節約成本,同時兼顧性能、安全的要求,本人采用Master-Slave主從模式架設MySQL,數據在主從服務器之間自動同步備份,即同一數據會被自動存儲兩份。
四、應用效果
經過兩年的實際應用和優化升級,該系統很好地承擔了我市中考考生基于互聯網完成在線填報工作,在填報期間峰值IPO曾一度達到10萬以上,但服務器端依然能夠穩定高效地運行,用戶端訪問操作流暢之后獲取的數據準確率達到100%,沒有發生任何一起考生、家長志愿填報的爭議事件。
參考文獻:
[1]孫衛琴.JAVA面向對象編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蔣鑫.Git權威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