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新課標要求各階段學校教育都要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包括了對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由此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體育教學在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針對體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體育教學;審美教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44-01
審美教育就是美育,不只是美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階段學校應當將美育同德育、智育以及體育放在同一位置上,將美育與體育結合起來,能促使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與體育運動中得到審美能力的培養。下文簡作
分析。
一、在趣味活動中滲透審美教育
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經常會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趣味活動,像拔河、集體跳繩、蘿卜蹲、綁腿賽、呼啦圈競走賽等,這些趣味活動比一般傳統的田徑等運動更能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繼而能在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內在動力,促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也為教師通過體育活動滲透審美教育奠定基礎。通過這樣有趣的體育活動,學生能體會到體育活動的樂趣,獲得輕松、愉悅的感受,進而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投身于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當然,除了以上一些傳統型的體育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健美操、體育舞蹈等一些與音樂結合起來的獨特體育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到形體美、肢體美、音樂美,以此來達到審美教育的效果。學生一旦對運動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體育活動的要領,學生的體育技能水平能得到明顯提高,打破傳統意義上體育活動枯燥、單一的形式。越是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學生越能體得到審美教育的培養。
二、在教學語言中滲透審美教育
體育教學就是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的過程,教師想要實現審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學語言中滲透審美教育。首先,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審美教學的重要作用,對自己的教學語言進行設計,利用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教學內容。比如,教師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工具,搜集一些體育教學的課程資料,整理一些比較有利用價值的教學語言,將其靈活地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教學語言的優化,激發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在利用體育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灌輸時,學生也不會產生抵觸心理;再加上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能感受到體育美學的價值。
另外,教師在對體育動作進行講解時,也涉及教學語言。教師對體育動作進行簡明扼要、聲情并茂的講解,讓學生在掌握高水平的運動技能的同時感受到體育藝術的魅力。比如,教師在教授籃球時,除了給學生講解、示范一些運球、投球等基礎技能之外,還要給學生傳授籃球戰術布設等知識,進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籃球比賽,使學生在緊張、活躍的比賽中鞏固理論知識,并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戰術,享受創新帶來的樂趣,使學生發現體育籃球運動的魅力,進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而教師在進行動作示范時,要以標準、舒展、熟練、協調的動作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三、在教學細節中滲透審美教育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一些細節的影響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由此教學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將審美教育落實到教學細節中,審美教育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體育教學是由一個個教學環節組合而成的,教師應當認真把握體育教學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像上文提到的教學語言、教學活動,都涉及動作講解、動作示范的環節,塑造了體育的語言美與形體美。教師在利用教學細節進行審美教育滲透時,要把握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對學生審美能力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比如,教師在整理隊伍時,要注意隊形美,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大閱兵的視頻資料,感受隊形美,感受整齊劃一、節奏一致、步調一致的閱兵風采,進而使學生對美的發現能力與鑒賞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最終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另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發揮出來,不能以教師個人意志盲目地“教化”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細節問題,觀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使學生的意志與品質能在體育活動中得到培養與塑造,繼而學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接受審美教育。
總之,體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策略是廣大一線教師必須重視與關注的話題,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何苗.關于高校體育教學中審美教育滲透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7).
[2]黃平.體育教學應滲透審美教育[J].內江科技,2005(5).
[3]李雯.體育教育中的審美滲透思路初探[J].運動,2017(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