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實現學校畢業學生的“零距離”就業,通過產教結合,使學生參與到“校中廠”實際產品制造工廠的生產中,通過指導教師和帶班師傅的指導,熟練掌握操作的技能和技巧,并直接感受工業大生產的氣氛,提升創新和進行技術改造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校中廠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74-0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其重要物質載體就是“廠中校”“校中廠”建設。只有通過產教結合,使學生參與到“校中廠”實際產品制造工廠的生產中,通過指導教師和帶班師傅的指導,熟練掌握操作的技能和技巧,并直接感受工業大生產的氣氛。根據企業反饋的市場需求,學校進行專業方向的調整,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確立學校與企業的穩固合作關系,共同創建長期職業實踐環境。
一、共建合作管理機制
為保證引入企業的正常運行,校企雙方根據合作協議要求,分工合作,共同對企業進行管理。學校主要負責引入企業的后勤保障,如學生實訓場地及各種設施的正常使用。企業主要負責對外經營活動,如組織生源、吸引客戶等。雙方各派駐管理人員一名,分別代表校企雙方進行合作事務協商交流。
二、共建課程體系
課程改革要求以發展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任務,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課程標準的設計上,突出工作實踐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
(一)與合作企業人員共同制訂課程設置方案
在專業應用情況及人才需求情況調研報告基礎上,結合企業具體情況,構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
(二)整合課程內容
為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引入“校中廠”技術應用案例,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將專業核心課程分別分成若干個與企業的工作流程相對應的任務模塊。
三、共建教師團隊
學校專業教師雖能勝任教學任務,但存在人員數量不足、企業實踐經驗不足、教學內容脫離企業崗位等問題。通過建立“校中廠”,為企業選派崗位能手作為兼職教師提供了方便,也彌補了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同時,可經常邀請企業專家對專業教師開展實踐專題講座,傳授實踐經驗。
四、共同開展教學
建立“校中廠”便于企業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在課程教學設計時,與合作企業專家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提煉出課程的典型工作任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創建流動課堂,適合在校內實訓中心完成教學任務。主要由專業課教師負責,定期請“校中廠”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指導教學,需要引入案例的課程在“校中廠”完成,由企業技術骨干和專業課教師共同負責,企業側重于教學與學生的考評考核,學校專業課教師側重學生的組織管理。教師輪流進駐到企業中,全程跟蹤學生的實踐過程,詳細了解企業的崗位要求,以達到提高自身職業能力的目的。
五、共建考評制度
“校中廠”更大的優勢是能夠第一時間反饋學生完成教學項目課業計劃、企業實踐、頂崗實習的真實情況,學生進入企業的實踐階段,是校企合作最緊密的階段。學生到達各個部門,由部門指定帶教教師,輔導學生熟悉并掌握崗位的基本能力。校企聯合制訂專業實訓期間的考評方案,由企業幫帶教師,結合在本崗位進行實踐鍛煉的學業教師,聯合進行考核方案的實施。考評方案參照企業的崗位培養要求進行設置,既保證實踐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又有針對性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最終實現了學生職業技能對接崗位需求。
六、最終成效
(一)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水平
“校中廠”的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學習和實踐環境,最大限度地縮小了現代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學校教學的距離,對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入職的心理準備、適應企業環境和企業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前“介入”,畢業后能完全適應崗位要求,直接上崗,提升了就業競爭力。
(二)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業務水平
通過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實踐、企業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和學生見習過程中教師的幫教等途徑,打造一支能教會做、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
(三)完善了課程體系
通過合作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打破了原有學科體系、模塊化的“點”型教學模式,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體系,符合培養綜合能力、素質要求的“面”型課程體系,使學生不僅具有操作技能,更具有思想、態度、學習、創造和發展能力。
(四)降低了教學成本
“校中廠”合作模式,降低了校企雙方的運行成本,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資源。從企業方面講:(1)企業利用學校的經營場地和設備設施,大大降低企業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2)企業可以優先錄用學校的優秀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為企業節約培養成本。(3)校企共建,推廣企業品牌、企業文化,擴大了企業和產品的社會影響力。從學校方面講:(1)教師可以在校園內進行崗位實踐,節約了教師外出培訓的成本。(2)學生在校園企業進行崗位實踐,節約了外出實踐的交通費用、帶隊管理教師的生活
費用。
校企合作模式是雙贏模式,對學校、教師、企業、學生都是有益的。通過這種模式的不斷完善、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能順利實現自身的價值,企業能找到合適的人才,最終服務于社會經濟,有利于社會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文瑾.部分發達國家職教師資培訓的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3).
[2]姜大源.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5).
[3]陳俊蘭.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