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訓基地的建設對市場營銷專業的意義重大,實訓基地可以為學生模擬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幫助學生提升專業知識,增強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圍繞市場營銷實訓室的建設問題展開探究,介紹了市場營銷專業實訓室建設的背景和遵循的原則,就如何更好地建設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訓室提出了目標和建議。
[關 鍵 詞] 實踐能力;市場營銷專業;實訓室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76-01
隨著課程改革浪潮的不斷推進,許多院校的一些專業紛紛建立了實訓室,供學生參與學習、實訓。同時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市場營銷專業實訓室的建設,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轉變角色,適應職員角色,在提高實踐水平的同時更好地提高實際操作
能力。
一、市場營銷專業實訓室建設的背景
在“十三五”期間,國家明確指出,要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加強職業教育能力的建設、強化基礎性實際訓練教育、提高通用技能訓練、加強學校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以職業教育和能力提升為目標,建設學校里的實訓基地,突出特色教學。許多學校在這個大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著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二、市場營銷專業實訓室建設所遵循的原則
(一)實訓基地要發揮導向性作用
實訓室的建設要起到引導作用,將學校的教育資源與企業實際的工作環境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通過實訓室模擬一個真實的就業環境,結合工作崗位的要求,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實訓室要引導學生逐步適應工作環境和工作要求,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二)建設目標定位要準確
實訓室的建設要做到綜合利用資源,將優質企業資源與教學相結合,完善學校的教學項目建設和發展,通過實際訓練基地的建設,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實現資源共享。實訓室的建設不僅要滿足市場營銷專業的使用要求,還要盡可能地為其他專業的學習提供條件,讓各個專業共享資源。
(三)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實訓室的建設要遵循效益型原則,綜合利用企業資源,將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盡可能地與社會掛鉤,讓學生能切實地感受社會的真實環境。創新培訓模式,不斷開辟新的教學思路,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還能為實訓室贏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四)盡可能完善硬件設備
實訓室要建設就要向著專業化的方向前進,通過各種合理的途徑提高建設水平,增強軟件和硬件設施的水平,增強實際教學能力和社會實踐水平。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不斷創新實訓室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實行專業化的管理,形成長效發展的機制,爭取成為多功能的教育實體。
三、市場營銷專業實訓室的建設
(一)認知實訓區
市場營銷專業實訓室建設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在真實的環境中體驗專業要求,學會在企業中的生存方式。通過認知實訓區,教會學生用戰略的眼光看待企業的工作和競爭,掌握市場營銷專業的營銷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分析市場、運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析競爭對手,了解企業的生產運營模式,了解更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理解團隊合作能力,從認知上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
(二)專業基礎實訓區
通過專業基礎實訓區,模擬透明的市場競爭,學生扮演不同的市場角色,真正投入到實戰中,體驗銷售中的知識和方式,學會營銷策略布局等。在訓練中,用量化工具對學生進行評估,找出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基礎營銷知識,提高對市場營銷專業的認識,學習銷售技巧,強化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
(三)專業綜合實訓區
對學生進行門店營銷技能培訓,通過實際的訓練,幫助學生了解營銷流程和營銷中的一些必備因素,幫助學生學習實際工作中的禮儀要求、溝通技巧、銷售技巧,學習如何為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和銷售環境。在業務方面,通過真實的門店模擬訓練,提高學生的業務能力,學生在面對任務時,要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的情境中尋找方案,學以致用。
(四)校內虛擬仿真實習區
在學校內建立全真模擬的實習區,進行企業全景仿真模擬訓練。學生要分組進行模擬,扮演不同的企業機構,進行業務的交流和產品的銷售。按照市場營銷的實際流程,與合作者進行談判與商業往來,身臨其境地進行學習,訓練學生的全局思維和綜合職業能力。通過真實的模擬訓練,有助于學生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市場營銷的工作。
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習是一項需要實際演練培訓的課程,學生只有不斷地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主動權。因此,學校應當盡力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建設高水平的專業實訓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銷售能力和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似保.高職市場營銷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提升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4):88-91.
[2]高潔,謝夢琳.市場營銷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60-62.
[3]朱金福.市場營銷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職教論壇,2010(1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