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思政課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為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根據高職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特點以及高職學生的特點,對思政課程內容進行適當整合,建立起結構合理、條理清晰的內容體系,以提高高職思政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05-01
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價值觀呈現功利化與多元化態勢。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在形成階段,因此,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其人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思政課程內容博大精深、理論性強等原因,導致目前高職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為此,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以構建高效課堂。
一、建立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指導思想
(一)目標正確性
高職思政課程教學的目標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思想文化背景下,培養高職學生建立正確的政治思想、公民意識、人生價值和職業精神,具備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明辨政治是非、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因此,在建立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以此為價值引領,保證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科學、合理、有效。
(二)內容整合性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從總體上看,這兩門課程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在內容上有不少重復的地方,對此可以進行刪除,以避免不必要的教學資源的浪費;從這兩門課程內部來看,兩者之間存在一些重復交叉的內容,還有一些內容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相互滲透、結合,對此可以進行適當的整合。因此,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建立應該著眼于以上兩種基本情況,對《概論》與《基礎》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三)體系適應性
建立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目的是將具有復雜、重復、難度大等特點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以節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所建立的思政課內容體系應該適應高職教學情況,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如此,才能便于思政課教學,有利于提高思政課堂教學效果。
二、建立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有效途徑
(一)先歸納、再整合
高職思政課程的內容理論性強、內涵深刻,既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歷史成果等體現偉大歷程與思想智慧的理論體系,又有弘揚中國精神、遵守道德規范、樹立法治理念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法治思想的理論內容。但這些知識豐富、體系宏大的思政課內容,在整體上缺少更加明確、統率性強的主題歸納,教師按照教材內容順序和框架進行教學,往往會導致課堂教學沉悶、枯燥,學生學習起來也常常理不清頭緒、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建立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首要步驟,就是對思政課程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進而按照一定的主題將這些內容重新整合,使之形成一個結構合理、條理清晰的有機整體。
(二)有增加、有刪減
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思政課沒有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兩門課程,因此,在建立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將以上兩門課程中相關內容添加進去,例如,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以使體系更加完整。另外,對《概論》和《基礎》中重復的內容,兩門課程與高中思想政治課重復的內容,則需要進行適當刪減。例如,關于國家基本制度的內容,《概論》和《基礎》中都有涉及,可以將《基礎》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刪減。
三、建立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需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學生特點
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建立,不是對思政課程內容進行簡單的整合,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生活經歷、學習能力等特點,總結出高職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具備的價值理念,使高職思政課內容體系更加適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實現課程內容整合的科學有效性。
(二)注意高職特點
高職院校的職責在于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其專業設置、內容與普通高校具有不同的特點,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也并不是獨立于其他課程存在的,因此,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的建立要考慮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也要注意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銜接,以豐富思政課程的內容,為思政課教學找到新的突破點。
高職院校需要不斷探索,以建立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高職思政課程內容體系,使其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開創高職思政課堂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