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構建一套激勵本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并順應學生成長發展的創新型教學評價體系,彰顯教學評價的發展性、促進性,評價對象參與性,評價要素與方法多樣性的動態發展系統,有利于促進本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電子技能;實訓項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28-02
傳統職業教育注重學習,是為了獲取知識與技能,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教學過程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學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腦的記憶功能,相當于是知識的容器。傳統的職業教育采用應試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分數論優劣進而得出學生的能力。而如今注重更高素質、更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型職業教育模式打破了傳統理念,這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體,以提高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培養為主旨的理念在實踐與探索中日漸成熟。在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借鑒技能大賽評判細則,聯系本校本專業實際,探索構建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崗位勝任能力培養的同時實現全面、多方位地評價學生。
一、研究的意義
(一)過程性評價是為了立足現在,激發潛質
鼓勵評價主體不斷挖掘潛能,不斷超越自身。評價的目的不是將評價對象進行好壞優劣的分級,而是為獎勵提供依據,將個體的進步提升到一定高度加以肯定,進而激發個體前行的動力,學習的過程就是評價的過程。
(二)過程性評價不止是一把尺子論長短
尊重評價主體的個性差異,關注個體職業能力的培養,在統一要求的前提下,將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內容多樣化是體系構建的最終目標。從發展、創新的角度,為每個學生留足進步空間是體系構建的關注點。評價過程是學生能力發展、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即同一項目的同一分值對不同學生而言價值和意義是不同的。
(三)過程性評價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評價是為了激勵學生更好地發展,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積極參與和配合才能實現評價的目標。構建一個貼合實際、高效參與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始終保持最佳的學習心理,評價各階段是時時為他們指明方向的過程,即學生個體充分發展的過程。
(四)過程性評價是關注職業能力形成的評價
評價體系要突出對學生專業駕馭能力、方法選擇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進取能力、職業素養等的評價。用實實在在的能力取代死記硬背的知識。評價過程既約束個人行為,又觸發技能性學習的內驅力。
二、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評價體系框架構建
從專業特色出發,將評價體系分為4個維度。分別是課前準備維度、課堂表現維度、知識技能維度、課堂作業維度,將發展和創新進行交叉構建得到評價系統的框架。(以電子技能實訓項目為例)
1.課前準備維度
評價體系的課前準備維度應具有專業的創新性和特色性。并且能根據不同課程制定標準,力求節能、高效、規范。圍繞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的主要宗旨在授課前五分鐘進行。以電子實訓課為例,要求學生進入實訓工位前穿好電工服和電工鞋,將工具有序擺放在桌面上。
2.課堂表現維度
評價體系的課堂維度應具有充分的集聚度、和諧度。實訓項目往往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職業崗位工作任務,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考量團隊合作。因此課堂維度的各方面也成了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知識和技能維度
評價體系的此維度是要全面體現特色。職業教育不是某一專業的統一培養,人的一生需要不斷適應新的環境,要適應崗位不斷的變換,更要跟得上技術發展的腳步。知識和技能維度的架構能促進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核心素質的養成。
4.課堂作業維度
評價體系的作業維度也是一個特殊的政策區。評價體系的此環節要通過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設定不同目標與標準,既要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又要激勵學生知恥而后勇。
(二)評價體系要素的選取與框架的構建
過程性評價體系是建立在統一考試制度的開放和創新基礎之上的,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體系體現在評價理念的開放上,凡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就是好的評價。因此在指標選取時應遵守以下原則:
1.參與性原則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學習,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核心能力。因此不管是在評價的設計、標準的制定,還是方法的提出中都要使評價主體參與其中,在有限的課堂評價過程中盡可能做到簡便可行。
2.過程性原則
實訓課程項目教學本身特別關注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在實踐活動中的體驗,在一次次的體驗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評價應貫穿項目任務的整個過程,在此期間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實時予以指引。
3.自主性原則
實訓課程的項目學習提倡自動自發、激流勇進。強調項目實訓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開展,也就是學生根據任務要求主動實施學習并提升能力。從廣義上也可以是學生以5~6人為小組單位根據項目任務,從任務設計、活動實施到過程總結、項目成果展示,都是由學生獨立操作、協作完成。學生既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更是活動的參與者,積極、客觀、發展的自我評價是實現項目目標的首要任務之一。
4.全面性原則
職業學校的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積極做事,更要懂得與人協作,教學過程就是認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發展的綜合體現。因此,要重視評價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客觀、有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專業能力、核心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地多方位發展。
5.激勵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是不可復制的獨立體,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性。本著“看得見、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設置實訓項目任務,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怕麻煩,樂于嘗試,拓寬視野。教師對學生的成果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領悟到思考與探索的樂趣。
三、過程性評價整體綜合分析模式研究
過程性評價體系數據分析采用雷達圖示法。基于專業素養、創新能力和4個維度的績效。將各維度上得到的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出各維度的上限、下限和臨界值。雷達圖上的幾何中心體現了該生的綜合表現,原點到某維度的半徑代表了該項的評價值。半徑越短代表該維度越弱。理想的雷達圖是開頭飽滿、半徑均勻、各維度不相上下。相反,若雷達圖收縮于圓心附近,或半徑長短不一,圖形呈現嚴重凹凸,則表示各維度差值嚴重,有待改善。
將個體、小組和班級的指標圖顯示在一張雷達圖上就可以對比該生在該項目中處于班級中的水平位置。以學期為單位繪制項目評價雷達圖,就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發展變化。
既有幾何直觀表現形式又有具體解析數值,觀察雷達圖可直觀獲取學生在該項目的完成情況。多項目對比折線圖更能明確學生的努力方向。
四、評價結果的展示
評價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而不僅是一個項目的數據記錄。真實、嚴謹的評價必須通過展示才能得到認可并達到鞭策的效果,從而凝聚團隊力量,挖掘進步空間,推動良性學習。
(一)小組展示
以六工位電子技能島為小組單位,每小組派一名代表將自己在項目學習中的困難、體會、評價結果進行展示。此種展示用時較短,適合在課堂進行,側重于鍛煉展示者的演說能力、概括能力和技術水平。
(二)匯報展示
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選擇匯報展示,由小組成員或組長將評價結果一一進行陳述,在展示中將所學知識總結陳述轉化為能力表現出來從而促進知識的內化。小組成員也可補充說明,根據現場反響評出最佳展示組。
(三)平臺展示
在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在交流平臺發布評價結果,充分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保證交流平臺的參與熱情。學生對綜合性評價結果發表意見,闡述自己在項目任務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過程。
無論是何種展示,教師都是聆聽者而不是總結者,最終都將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項目任務書的項目總結中,最后教師將資料整理歸檔,既可作為階段性評價的材料,又可以此為依據進一步完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