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十三五”發展規劃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要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分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人的行為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提出全面開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人的行為要求,推動人與海洋和諧,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海洋;生態文明;行為
[中圖分類號]X1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32-03
在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社會不斷繁榮進步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近年來,隨著人類不斷向海洋進軍,海洋生態環境也日漸遭到破壞,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盡早提上議程,這不僅對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海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的行為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海洋生態環境是大自然的一部份。生態文明不能僅泛指陸地生態文明,應包括海陸生態文明,將來還應指人跡可至的太空星際生態文明。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這表明人與自然環境關系密不可分,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之內,不能把人類擺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是休戚相關的有機整體。”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社會的一個個體,人依靠自然界和社會生存與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然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大身體。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和生產資料,人的一切行為(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以自然界為前提條件。自然環境對人的行為影響是顯然的,以致歷史上曾有“地理決定論”出現,即使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生態環境仍然制約著許多地區和國家的發展和人們的行為。另一方面,人雖依賴自然,但又不像動物般地順應自然,人首先要以實踐的方式(即人的行為)能動地改造自然環境,使之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正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人通過生產和再生產來維護自己的生命存在,同時也生產和再生產自己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本質,從而創造出一個屬于人的現實世界。而人的這種能動地改造自然環境的行為必須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否則就會給人類自身帶來傷害甚至滅亡。當今世界各地出現的赤潮、霧霾、酸雨等生態環境危機就是由于人的行為不當造成的,因此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全面認識和改善人的行為規范。
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人的行為表現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界資源進行了近乎“竭澤而漁”的掠奪性、粗放性的開發和超負荷的索取,大海環境被蛻變成了索取資源的“水龍頭”和傾倒廢料(經常是有毒廢料)的“下水道”。首先是對海岸線資源的過度開發,如海岸線各種酒店等游樂場所和房地產的過度開發,甚至還有不惜代價填海造島的行為。其次是海底石油和礦產的開采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原油等資源的匱乏。此外,人類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農業及工業廢物污水的任意排放,導致海洋生態環境的狀況日益惡化;還有對海洋生物的肆意捕抓捕殺,使很多海洋物種面臨滅絕的境地。
隨著海洋環境的惡化,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也受到嚴重的影響,人們開始逐漸關注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積極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在“十一五”期間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在“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新要求。近年來,各個國家開始制定一系列新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出臺了一系列改善海洋環境問題的政策,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推動海洋環保建設工程的開展。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及各省出臺有關海洋保護的各種法律、法規、通知要求、技術標準等有90多部(篇)。
三、人的行為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人的行為表現會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從時間上來說可分為近期和遠期的影響;從功能上來說分為消極和積極的影響,而后者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消極的影響
雖然海洋是地球上最穩定的生態系統,但是長期以來,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海洋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在:
1.海洋石油污染。石油及其煉制品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人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它是目前一種世界性的嚴重的海洋污染。石油入海后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這些變化對海洋環境產生了影響,如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對生物的危害,如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透入海水的能量,會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對水產業的影響,如海洋石油污染會改變某些經濟魚類的洄游路線;沾污漁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附著了油污的魚、貝等海產食品難以銷售或不能食用。
2.工業、農業廢物排放污染。主要包括工業冷卻水和工程殘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工業污水中還含有大量的各種金屬,農業農藥中包含的磷、砷等非金屬以及酸和堿等。這些廢物主要由徑流帶人海洋,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區的水溫,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甚至使生物群落發生改變。它們不但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還影響其利用價值。
3.生活污水和廢液徑流入海洋。據報道,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為150-400L。這些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如纖維素、淀粉、糖類和脂肪蛋白質等;無機鹽類,如氯化物、硫酸鹽、磷酸鹽、碳酸氫鹽和鈉、鉀、鈣、鎂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蟲卵。這些廢物質在厭氧細菌的作用下,很容易產生惡臭物質,嚴重的可形成赤潮。
4.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的消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中國人的傳統消費觀念蘊涵了豐富的生態思想,如在飲食方面主張“食其宜”“飲適度”,可以說是古代飲食養生觀的集中表達,而中國道教、佛教、儒家關于“節制欲望”“不殺生”的說法,則暗示了某種生態智慧。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逐漸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嚴重的“消費主義”,在生活上相互攀比,在飲食上盛行吃山珍海味,導致許多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海洋過量捕撈和水質污染嚴重破壞近海漁業資源,海洋生物物種的大量消失,也影響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而過度捕撈也會使漁業資源枯竭,因此我國不得不實行休漁期制度進行保護,可是還有人在休漁期偷偷地進行捕撈。另外,為了追求舒適,人們出門“以車代步”,大量有毒氣體的排放不僅污染了人們生活的周邊環境,而且會導致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所引起的全球變暖,使極地的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海拔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沒,同時還會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說:“追求物質享受,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大規模拋棄的做法,對生態破壞極大。”
5.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首先是原油,由于資源短缺,原油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爭奪的熱點。而隨著海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還缺乏系統和整體的規劃,存在著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嚴重破壞濱海原生態景觀。據報道,目前海南省被侵蝕的海岸帶約740公里左右,局部地段被侵蝕的程度較為嚴重。
(二)積極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對海洋環境問題的關注,人們也開展了一些對生態文明建設有積極作用的工作。如,加大流域污染治理投資力度,提高治理速度,有效降低了人海口污染負荷;積極促進電力、水泥、鋼鐵、鐵合金、焦炭、造紙、酒精等行業落后生產能力有序退出,減少工業廢物、污水的排放;“珠三角”區工業基地的撤遷等。近年來,海南省加強對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管,加強對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積極開展海洋保護宣教工作,提高群眾的海洋生態保護意識,同時開展海岸帶生態恢復工作。從2011年5月起,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珊瑚礁人工移植1115株珊瑚,目前生長狀態基本穩定。海口市政府將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和控制范圍由原來的5萬畝擴大至12萬畝,投入5800萬元,退塘還林24000多畝,紅樹林造林3170畝,紅樹林濕地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近年,海南省還出臺和修訂了《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規定》《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等地方法規,形成較為完善的海岸帶環境保護法規體系。2017年3月,國家海洋局也出臺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強化海岸線保護、利用和修復的要求,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對人的行為要求
人的行為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的影響,不合理的行為將會導致生態災難,而適宜的行為則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因此,要搞好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對人的行為就有一定的要求。主要體現在:
1.思想觀念的大轉變。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價值觀代替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需要觀、消費觀、勞動觀和幸福觀。每一種新文明形態的出現,首先是人們觀念意識的更新。只有全民海洋生態環境意識的普遍提高,全民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使海洋生態文明理念變為人人參與的自覺行為,才能為探索海洋保護新道路、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創造有利條件。在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海洋是支撐家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要把海陸統籌作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將其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社會成員通過社會化過程各個環節的磨煉將社會對待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規范內化為自己人格的過程。這種內化的行為規范在個體的主體內部將會產生一種強的自制力,推動人們自覺保護海洋環境、調節自己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它會鼓勵和禁止人們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某種行為。我們可以運用如今盛行的“兩微一端”、公眾號等多種新媒體,深入廣泛宣傳海洋科普認知、保護海洋意識、“多規合一”統籌發展理念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將海洋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的生產生活各個層面。
2.生產技術的大革新。從有害海洋環境技術向無害海洋環境技術轉變。加快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并以此為主線全面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對廢物進行全面回收,變廢為寶。例如,海水淡化工程、利用海水發電、海洋生物醫藥等。大力發展海洋清潔能源、現代漁業、水產品精加工等產業以實現生產方式的徹底轉變,從而保護海洋環境。近年來,美國先后發布《海洋國家的科學:海洋研究優先計劃》《海洋科學2015-2025發展調查》等規劃報告,加強美國海洋科技頂層設計,系統部署海洋研究優先領域和重點任務,不斷推動美國海洋科技進步,培養大批海洋高技術人才。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美國的有關做法和經驗。
3.目標與行為的大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目標向追求經濟、生態和社會和諧多重目標轉變。目前,我國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我們必須將海洋環境保護向污染控制和生態安全轉變,近海空間利用向注重生態功能轉變。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全面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加快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力爭實現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的逐年下降;確保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不斷提高,減少排放污染;加快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確保讓江河湖海休養生息的政策落實到位;加強放射性廢物的安全管理,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4.政策、法規的大強化。在我國法律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海洋生態環境正在面臨著緊迫的威脅,“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要求。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矛盾更加突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抓手,加強體系建設和制度創新,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盡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海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不斷提升海洋環境監察和監測能力,規范海洋環境執法人員行為。抓住有利時機,配合有關部門出臺海洋經濟政策,推進綠色稅收,推動開展排污交易、生態補償、重污染企業退出市場機制、工商注冊登記環保聯動的試點工作。建立健全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制訂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和主要污染物排海控制計劃,落實各項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措施,使陸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實現制度化、目標化、定量化。堅持集約節約用海,控制圍填海計劃,把自然海岸劃定為生態紅線,編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推動海岸線管理立法。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以“海+漁”為切入點,推進地方近岸海域綜合統一執法。推進海洋環境保護的海洋督察,推進陸域海域一體化聯動督察機制。
5.國際交流的大合作。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必須堅持生態治理國際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全人類的發展和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濟發展沒有國界,生態治理不分區域。如今的海洋環境問題,早已超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范圍而成為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要解決海洋生態問題,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取得共識,共同推動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積極建立能夠真正有效監督和約束各國處理海洋生態問題的國際機構或組織。國家之間要不斷加強技術合作和交流,推進低成本、低代價的綠色產業,實現經濟綠色增長。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海洋生態文明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要吸取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精華,提高全民海洋生態意識,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強化政策法規實施,擴大海洋生態治理的國際化交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強國建設,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