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作為我國勞動力的主力軍,為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道德素質不僅對自身產生直接影響,而且關系企業、社會的發展水平和高度。因此,高度重視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53-01
一、前言
農民工在促進我國城市化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的正確認識關系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傳統的農民工,時代賦予其新的特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加快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推動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創新成為當今時代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而新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勞動大軍的支撐。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問題,一向以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核心2--。開展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這不僅能夠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職業素質,而且對解決社會尖銳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職業培訓意義重大。
三、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問題
盡管我國在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問題上做出了不少努力,采用過多種方式、不同程度的方法增強培訓效果,但從實踐方面上講,在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過程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熱情低
我國開展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活動,大多是要收取相關費用的,這對原本家庭生活條件不太好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這筆費用無疑會加大他們的生活壓力。即使是有政府的培訓補貼,但由于補貼的數額、次數及專業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技能的需求,從這方面來說,新生代農民工是不太愿意參與職業培訓這種看不見實質效果的活動的。
(二)企業培訓管理不善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下,企業工作的唯一目標就是盈利。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為了降低在這方面的投資,聘請臨時、非專業的培訓職業師來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培訓。在培訓方式上,培訓師仍以“灌輸式”的培訓方式為主,方式不夠靈活,忽視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在培訓時間安排上,企業培訓時間一般較為固定,沒有充分考慮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會出現工作與培訓發生沖突的現象,導致其無法準時參加培訓;在培訓內容上缺乏針對性。由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自不同地方,屬于不同部門,所從事的職業也不盡相同,培訓部門對他們的具體培訓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培訓部進行的培訓內容缺乏現實依據,理論與實際脫軌,缺乏針對性,致使學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派不上用場。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首先,政府在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上資金補貼不足。對新生代農民工不同的職業培訓需求,培訓機構會開設不同級別的培訓項目,隨著級別的提高,費用也會相應的上漲,而政府在培訓項目上的資金投入額是固定的,因此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職業培訓。其次,政府培訓管理體制不健全。市場上的職業培訓機構到處可見,質量參差不齊,為了提高知名度,加大招生力度,職業培訓機構過度宣傳,但在培訓過程中出現不負責現象,對此政府工作部門缺少管理,市場監管制度不健全,對違規違法的事件打擊力度不夠。
四、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策
為有效地解決企業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完善企業管理
對企業,需要引進高質量的職業培訓管理人才,對經濟效益、實力較強的企業來說,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專門的職業培訓師,也可以通過聘用制聘請專業人才。對微型企業來講,可以先通過發揮企業自身優勢,一定時期里聘用高質量職業培訓師,打好根基后,企業的專業培訓部門再進行實際內容培訓,打破傳統“灌輸式”的培訓方法,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多角度、多思維地貼近實際生活。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培訓費用過高問題成為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參加職業培訓的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適當提高職業培訓補貼標準,使用多種方式拓寬新生代農民工獲取免、減費培訓的信息。政還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正確發揮“看得見”這雙手的作用,給新生代農民工營造一種安全、穩定的生活氛圍,使其安心參加職業培訓。政府還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利用互聯網對外發布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消息,讓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及時了解關于職業培訓的信息,以便積極主動地參加企業開展的職業培訓活動。
五、結語
新生代農民工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是不可回避、必須重視的問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是促進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內在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步。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需要政府、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的共同努力,聯袂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