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溝通與交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目前,隨著全納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發育遲緩兒童進入普校班級就讀,或是學習技能進入社會。由此,發育遲緩兒童的溝通與交往能力的發展更為關鍵。立足于發育遲緩兒童的溝通交往障礙,以集體課、小組課、個訓課為依托,嘗試開發特殊教育學校學齡前發育遲緩兒童溝通與交往的課程,研究校本教材,將是校本教研、教師專業發展、發育遲緩兒童康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關鍵詞]學齡前;發育遲緩兒童;溝通與交往;課程;教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82-01
溝通與交往作為人類獨具魅力的社會活動,從兒童出生之時起,就影響著兒童各方面的發展。目前,對走在世界前沿的美國、香港、臺灣等地區,溝通交往的研究表明:通過溝通交往培養的特殊兒童在學習、生活、社會中與教師、同伴、親人、陌生人的接觸都表現優于單純的口語矯治兒童和未經過此方面培養的特殊兒童。特殊兒童經過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表現得更加自信、更加平穩,融合度、親近度更高。但在大陸,溝通交往的專業書籍只有在2015年1月出版發行了一本《特殊兒童溝通與交往》,此書列入了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及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文庫。由此可見,大陸已日趨重視特殊兒童溝通與交往領域的發展。
發育遲緩兒童作為特殊兒童的絕大群體,溝通與交往障礙是共性障礙,也是顯性障礙。目前,特殊教育學校里沒有專門針對溝通與交往的課程設置,開設這樣一門課,既符合學齡前兒童的發育特點,更在最大限度上消除了兒童康復的核心障礙。
一、課題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課程開設理論依據《特殊兒童心理學》、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及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文庫系列叢書《特殊兒童溝通與交往》、香港協康會特殊教育研究成果《兒童發展評估與學習綱領》、美國TEACCH項目開發的一套綜合干預方案、著作《孤獨癥和相關溝通障礙兒童治療與教育》。
二、開發此課程的創新假設
開發適合學齡前發育遲緩兒童的《溝通與交往》課程。課程實施中我們將充分關注課程內容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特殊作用,準確定位課程在學生回歸主流社會中的作用與地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將不斷總結“交往問題為核心,溝通活動為主線”的《溝通與交往》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其課程整合性、康復融入性大大突破學科課程的局限性,讓課程方向走向綜合康復,形成學習訓練過程生活化、實踐化、多元化、游戲化、活動化。
學齡前兒童正處在康復的黃金階段,誘發主動性語言及互動意愿是康復的核心,也是未來回歸主流社會、適應社會性生存發展的必要一項。
三、課程開發的目標及內容
溝通與交往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感知覺訓練、口語與非口語溝通訓練、動作康復、認知康復等,旨在幫助學齡前發育遲緩兒童掌握多元的溝通交往技能與方式,促進語言和交往能力的發展,充分體現溝通與交往課程綜合化、活動化、生活化以及多元取向的特征。
四、課程及教材設計思路
課程中所選用的主題、詞語、句子等均遵循與認知能力相符、與語言發展相符、與知覺動作發展相平衡的原則。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設計多元的康復目標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力求使每個學生都在個別化教育下有所獲益。
(一)教材設計以單元主題為溝通活動主線
多冊多主題,每冊分四個主題,每個主題包括詞語、拼讀、對話、句式、文段、兒歌等相關的語言形式,充分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溝通技能的積極性,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技能。
(二)教材設計以分層分類發展為康復目標
在學習具體策略的選擇上、家庭輔導與訓練延伸的設計上、溝通技巧運用與交往能力開發上,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化差異,在教材中植入形式多樣的訓練內容,滿足學生多元化與分層發展的需求。
(三)教材設計以資源整合為運用原則
這套教材充分考慮了課堂教學與家庭學習延伸相結合,集體學習、小組學習、個性化學習相結合的需要,不僅列出了教學的內容,還指引家長充分利用教材、教案、課件等資源進行鞏固和提升,這不僅是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整合,也是教學師資力量的共享和整合。
(四)教材設計不能忽視“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康復時機
運用醫教結合、綜合康復的手段培養和訓練“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對不具備口語發展的學齡前發育遲緩兒童則會在溝通交往教材的編寫中,融入“以口語為主導,發展學生綜合溝通能力”技巧,并將其作為指導思想貫穿始終。
(五)教材設計體現多元智慧理論的核心
在教材每個主題內容的結構設計上,既要有發展語言智能為主的音位、音節、字詞句部分,也要有發展人際智慧為主的溝通與交往部分。
(六)教材設計遵循溝通需要與認知發展的規律
從溝通心態、主動性和技巧三方面人手,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背景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提升的需求,以此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求知欲。
五、小結
發育遲緩人群康復后就業的反流率高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造成就業后反流的主要原因就是殘疾人的溝通與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缺陷,改善這一點就要從發育遲緩人群的學齡前康復抓起,從這一點來看,在特殊教育的學前康復階段開發溝通與交往課程,研究適合本土的《溝通與交往》校本教材尤為重要。特殊兒童的康復是綜合的康復,在溝通與交往的課程安排上以主題、單元式融入動作康復、認知康復、語言康復、社會技能康復。這一研究既會給教學訓練帶來春日,更利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同時體現了學科整合、領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