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對教育業的發展越加重視,社會對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逐漸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也逐步向社會生活靠攏,將生活運用于教學已經成為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以高職院校數學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將社會生活與高職院校數學教學聯系起來,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數學實際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社會生活;高職數學;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113-01
當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都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專業型人才,更加凸顯“學以致用”的教學特點,職業實用性特點明顯。高職院校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教師除了教授書本理論知識之外,還應培養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強化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建設高效課堂。
在高職院校中,選擇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多數學習基礎薄弱、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不好,而選擇高職院校更多的是希望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后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素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社會生活案例教學法對提高教學效率是十分有效的。社會生活包含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婚姻生活三種,與學生的一生息息相關,實踐表明,教師通過將典型的社會情境轉化為教學案例進行教學,相比于傳統主抓知識點的教學模式來講,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知識和實踐的掌握能力。
一、社會生活案例數學教學的優勢
相比于傳統的概念形式教學,社會生活案例教學具有以下幾種優勢:(1)社會生活案例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提高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學效率。在高職院校中,多數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學習基礎差,對數學不感興趣。因此,當數學教師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取社會生活作為教學案例時,一定要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來源于生活的案例也更易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2)社會生活實例具有代表性與真實性,將復雜的數學公式帶人生活常見問題中,學生能更快地了解與接受知識。(3)社會生活案例具有可行性。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案例可行性特別高,就能聯想到自己生活實際,并且在課后可以及時地應用鞏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簡單易操作。
二、高職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一)以生活問題帶人高職數學教學
例:本題主講概率問題在體育比賽中的運用。在學校運動會上,有紅藍兩隊進行拔河比賽,若紅隊在一次比賽中的獲勝概率為P,則藍隊在一次比賽中的獲勝概率為1-P,試問該場拔河比賽是一場定勝負較好,還是三場定輸贏,還是五場?在此次比賽中,某人對選擇一場或三場定輸贏的方式進行概率分析,具體如下表所示:
當P>0.5時,帶人表中公式得知,三局兩勝制度對紅隊有利,當P<0.5時,則三局兩勝對藍隊較為有利。總結來講,P>0.5時,紅隊實力較強,三局兩勝制更利于紅隊實力的發揮,有利于紅隊的獲勝,同樣的,當選擇三局或者五局時,五局三勝制對實力較強的隊伍較為有利。
(二)創設生活情景來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創設情景是第一步,如,要洗凈一件衣服,一般需要加入適當的水與洗衣液對衣服進行浸泡、揉搓、擰干三步,然而即使是洗衣機風干,衣服上仍然殘留有污物水分,假設該衣物是由手洗擰干,存留污物m克,殘留水量為f千克,一桶水有A千克,假設將桶內部的水n次利用,問經過n次洗滌后,衣物上剩有多少污物?在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洗滌次數,能將衣物洗干凈嗎?
對此問題,許多人在生活中大多不會考慮,為計算方便,將A千克的水平均分為n次利用后,則每次用水量為A/n千克,并以此得出,n次洗滌后,
衣物殘留污物量為:m=m/(1+A/nf)
在第二個問題中,涉及高數中的極限,對此,教師在講此章節問題時,利用此例題引起學生興趣,并共同探討學習,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與教學效率。
三、總結
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新的教育方式被不斷提出,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更加努力研究,更好地開展與社會生活相關的高職數學案例教學,將社會生活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實行案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并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分析能力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為學生日后生活提供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