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視障孩子來說,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學起來比較困難,為了讓視障孩子變“苦學”為“樂學”,教學設計如下:課前拼圖,情景導入,探究發現,巧設疑共探究,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關鍵詞]視障;勾股定理;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116-01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對數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于視障孩子來說,過于抽象,難以理解,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激發視障孩子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我盡可能地把發展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探索、分析、歸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變“苦學”為“樂學”。本節課具體設計如下:
一、準備活動:智力拼圖游戲
讓學生用硬紙板動手剪四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這四個直角三角形拼外形是正方形的圖形,要求三角形不能疊加,拼成的正方形中間可以有空隙。
(動手剪直角三角形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感知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為動手拼正方形作準備。通過動手操作,一是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發展其智力;二是為引入課題及本節課證明勾股定理作準備。)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讓低視力學生觀察大屏幕上會徽圖案,引導學生尋找與會徽上的圖案一樣的拼圖。這就是我國漢代數學家趙爽證明勾股定理時用的圖。學生思考:為什么用此圖案作為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此圖還曾被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提議發射到其他星球,以此試探其他星球“人”是否存在,他認為只要宇宙人是“文明人”就能識別這個圖形。學生思考:這又說明了什么?引出課題“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研究什么內容的定理呢?引發學生思考、探究欲望。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程之處,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這對這堂課教學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有意義的圖案,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探究發現(探究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
1.觀察郵票上的圖案探究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同時介紹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通過讓學生觸摸紀念畢達哥拉斯的盲用郵票圖案,學生觀察得到:這個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32+42=52。即這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2.對比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并介紹我國勾股先師——商高。(由學生觸摸西方國家郵票上的圖案,發現此圖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學生活動從“數小方格”開始,起點低、趣味性濃。學生在偉人的故事中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和探索,在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隱藏的深刻道理。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與神奇,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愿望。)
四、巧設疑共探究(探究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
由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具有的特點拋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這樣的特性?讓學生通過自己拼出的圖形利用面積法自行探究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探究發現四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積等于小正方形面積與4個三角形面積之和。四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等于四個三角形面積和。最后小組交流探究結果,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6,斜邊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學生利用自己拼出的圖形證明交流,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同時拋磚引玉介紹趙爽弦圖,趙爽用幾何圖形證明代數恒等關系,具有嚴密性、直觀性,是中國古代以形證數、形數統一的典范。“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代人對數學的鉆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國數學的驕傲。通過中西方證明方法,讓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展示五彩斑斕的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是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與感受,讓學生注重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反思習慣。
六、布置作業
1.上網搜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課展示、交流。
2.思考: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厘米長和46厘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你能解釋這是為什么嗎?
(讓學生課余上網搜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是為了讓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整合,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地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知道了其他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思考題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