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職業學校受生源因素影響,學生應試能力和理解掌握知識的能力和大學相比并無優勢,但通過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重點定位、細分就業市場可以揚長避短,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以云南省化工學校電儀(電氣)專業為就業調查樣本,基于職業教育可編程序控制器課程的教學現狀的分析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等方面的探討的,研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重點定位的方法。
[關鍵詞]職業教育;市場需求;可編程序控制器;教學定位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120-04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的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較大比重;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我國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伴隨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對畢業生素質和結構的要求不斷調整,技能型人才緊缺但需求高速增長導致結構性失業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瓶頸。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社會責任,而職業教育能否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人才,關鍵在于職業教育教學重點定位。
一、職業教育生源和師資情況
(一)職業教育生源情況
確定職業教育的教學重點前應先了解職業學校的生源情況,只有掌握生源特點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點,做到因材施教。目前,職業學校的生源多數是中考或高考失利的考生。以云南省為例,中職學校只要初中畢業即可入學,大部分中職學校沒有考分限制,在無入學門檻限制的情況下,生源情況參差不齊。高考錄取分數線各高職院校不同不利于比較,但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遠遠低于本科,通過2016年云南省高職招收“三校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表1)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錄取分數線只要150分(總分的1/4),體育和藝術類的高職錄取分只要80分,農林、建筑工程、計算機信息、旅游和生物化學類的高職錄取分低于本科錄取分的112。
從錄取分數可以看出職業院校學生的應試能力和理解掌握知識的能力不如本科院校學生,因此職業教育不能照搬傳統大學的教育思路。
(二)職業教育師資情況
我國職業教育教師來源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1)招聘普通高校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等應屆畢業生;(2)聘請普通高校的教師或返聘離退休教師;(3)聘請企業和相關行業的管理、技術人員。
職業學校的教師,多數是接受大學教育的應屆畢業生,目前普通高校還不能做到所有專業都開設專門針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定向培養。作為從學校到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如果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培訓,也沒有在企業或生產一線工作的經驗,難免會把自己長期以來接受的大學教育思路照搬到職業教育中。如果缺乏校企合作,職業學校很難長期穩定地聘請到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的機會又非常有限,加上教師評職稱注重學歷和學術水平,主要考核學歷、學位、發表論文和工作年限,缺乏實踐技能的考核,這不利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實踐技能的培養和了解掌控市場對學生技能需求信息。根據職業教育生源情況,當缺乏實操指導、理論與實踐脫節時,學生學習難度很大。
因此,職業教育應該注重校企合作,充分了解就業市場對職校畢業生工作技能的要求,根據學校生源特點結合師資情況制定適應市場需求的教學策略。
二、職業教育教學重點定位的方法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職業教育應該考慮職業教育和普通高校生源情況不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就業市場不同等因素,把高職教育辦學目標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教育的根本是服務學生,使其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為了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即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教學重點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教育畢業生主要從事崗位的技能需求為依據。下面筆者以自己教過的一門課可編程序控制器作為具體實例進行講解。
(一)課堂教學重點定位
可編程序控制器作為電氣專業的必修課,一些職業學校的老師仍然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把教學重點放在編程上,試圖通過講解一些很難的特殊指令的編程應用提高學生的設計編程水平。
筆者對云南省化工學校最近十年(2007-2016)電儀(電氣)專業畢業生中隨機調查236人,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的有167人(占調查人數的70.8%)調查數據見下表:
研究調查數據發現運行維護和生產操作比重較大,兩者之和占66.47%,而研發,編程/設計的學生最少,僅占0.60%,通過調查數據并不能簡單地認為運行維護和生產操作比研發,編程/設計的就業市場更大。深入分析調查數據后發現運行維護、生產操作等崗位工作環境相對比較艱苦,對員工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而能吃苦、動手能力強這些恰恰是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優勢。研發/編程/設計崗位的需求量同樣很大,但是這些崗位對員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掌握能力要求較高,根據前面的生源情況分析可以看出職業學校畢業生和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在這些方面競爭時處于劣勢。
因此,職業教育應該揚長避短,弱化研發,編程/設計能力的培養,把教學重點放在電氣設備的認知、安裝、操作、維護等方面。這和大學本科的教學模式正好相反,也是剛從普通高校畢業就從事職業教育教學的年輕教師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由于前面提到的生源問題導致職業教育中教師認為學生理所應當知道可以略過不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識(例如,生活用電為交流220V等),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問后發現大約有70%的中職學生不知道,而這部分內容往往是職業教育的教學重點。因此,職業教育應該注重基本常識、基本技能、基本概念的教育,對于設計研發等較深領域為學生作個鋪墊即可,將來個別學生有這方面需求也可自行鉆研。筆者認為職業教育中手把手教學生如何用剝線鉗、如何擰接線螺絲比教學生復雜公式的推演計算更重要。
(二)實驗教學重點定位
通過走訪調查后發現一些職業學校將可編程序控制器這門課的實驗重點放在編程能力的掌握上,例如給學生大量的控制要求讓學生編出相應的程序鍛煉學生的編程能力,很多學校的實驗設備是通過購買目前市場上比較成熟的成套設備,例如亞龍、敦煌等公司的設備。這類設備的優點在于界面簡單、插口式接線容易(無需剝線和接線螺絲)、編程方便、實驗效果直觀,內部有短路過載保護,對于第一次接觸該設備的實驗學生來說不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這類設備也有一個致命缺點,可編程控制器和所有的電氣元件是已經安裝好的,內部接線是一個相對密閉的黑盒子,學生僅僅能看到面板上的接線圖。長期用這類設備的學生只會看電氣元件符號不知道電氣元件的模樣、接線端子和接線方法,當到工作崗位面對具體電氣元件時不知如何下手,而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對安裝、接線、維護的比重要遠遠大于編程。因此,在實訓建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可以購買相應的可編程序控制器、按鈕、接線端子、繼電器、熱繼電器、開關、指示燈等設備讓學生自行組裝,實訓建設資金寬裕時,可以采用自行組裝和購買成套設備相結合的方法。但無論如何實驗實訓中必須加入學生根據控制要求選擇元件自行組裝環節,否則有的學生快畢業了還不認識具體元件,甚至不會剝線和接線。
(三)以交通信號燈實驗為例說明
課堂教學中針對本實驗將用到的指令逐一講解時根據職業學校生源特點應注意以下幾點:(1)每節課新增知識點不超過3個。(2)按指令使用的頻率安排課時量,使用頻率低的復雜指令盡量不講。(3)下課前10分鐘不講新的知識點。(4)第1、3、7、15天后回顧新增知識點,如當天沒課可在過后的第一次課進行,時間間隔依次向后推。
教學過程中避免老師講、學生聽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引入學生的互動環節,有校企合作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帶學生到企業,深入工作崗位面對具體問題探討解決方案。美國專家EdgarDale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通過聽課的方式,學生2周后知識存留率為5%,通過小組研討與互動方式學習后知識存留率為50%,實際演練、學中做得存留率為75%,教授給他人或及時應用學習后的知識存留率為90%,所以在每個單元教學中,要保障所學知識能夠通過研討、互動、學中做、做中學,及時應用訓練,讓學生牢固掌握。
相關指令教學結束后立即進入實例應用環節,實驗過程分為以下六部進行:
1.分組
根據班級集體人數和設備數量讓學生以4-6人為一個組自行組隊,每個組推選出一位組長,負責領、還工具和該組所有同學的考勤及參與過程中的作用評價。
2.設計控制面板
該過程分為四步:第一步,讓分好的每個組自行設計本組的控制面板和需要用到的元件;第二步,每個組派一名同學為代表,向其他組展示自己設計的控制面板;第三步,每個小組派出一位同學評價其他小組的設計;第四步,每個小組基于觀察其他小組設計和評價反思本組的設計是否有漏洞,重新完善自己的設計。控制面板定稿后各小組根據自己的設計列出所需設備清單,以此作為領取設備元件和材料的依據。
3.制作控制面板
各小組領取長40cm、寬50cm、厚2cm層板一塊,并按各自的設備清單領取相應設備元件和材料。各小組領設備元件和材料時任課教師要進行復查,重點檢查該組成員對實際設備的掌握程度,有無領錯設備的情況,發現問題應當場指出及時講解。小組成員按各自的設計圖用鉛筆在層板上畫出具體原件的位置。PLC用導軌固定,交通燈和控制按鈕用電鉆打孔固定,所有接線全部通過外部接線端子完成(因為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在剛開始練習PLC接線時,害怕電線接不穩通常用很大的力氣易造成PLC接線端螺絲滑絲)。
4.接線
以小組為單位,組長到老師處領取導線、剝線鉗、尖嘴鉗、螺絲刀等工具,學生如果一節課無法完成相應接線,工具由組長負責保管,可以有效避免工具丟失。接線完成先自查,自查完成后報告老師,由任課老師復查并做相應記錄,復查合格后方可通電。
5.編程檢驗
各小組將程序輸入PIE,并運行進行檢驗,直到達到控制要求,實驗過程中很少有小組能做到一次成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學生一旦遇見問題,往往喜歡立刻咨詢老師,希望老師直接給出解決方法甚至幫他解決問題,而此時恰恰是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也是學生今后工作崗位中最需要的技能,因此教師應根據該實際問題做引導即可,不能直接給出解決方案。這一環節中學生會因為不斷犯錯出現氣餒、放棄等情緒波動,老師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讓學生知道編程中出錯是很正常的事,再厲害的編程高手也不敢保證自己的程序一次成功,每一個人包括老師自己,也是在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學習成長的。
6.總結反思
各小組整理出在本次實驗過程中每位小組成員在每個具體環節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總結出本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課程安排:一節課45分鐘,分組和設計控制面板的第一步為第一節課,控制面板的第二步至第四步為第二節課,以上兩節課接在一起中間休息15分鐘,可以在教室完成。制作控制面板、接線、編程檢驗三節課接在一起,中間休息15分鐘,在實驗室完成。總結反思在前面幾步結束后讓學生先利用課余時間思考后在教室完成。
(四)不同教學定位的教學效果對比
有學者提出按本文方法,單個實驗所占課時較多,這將導致一學期能完成的實驗數減少。以交通信號燈實驗為例,如果購買現成設備學生僅僅完成編程演示只需2課時,而按本文方法需6課時,按傳統教學方法6課時可以完成3個難度相同的控制實驗。為了比較不同教學模式的效果,以本校2012級兩個班學生進行對比(以下簡稱A班和B班)。
筆者同時教這兩個班三學期三門課,通過對入學分數查詢及前期教學情況分析,兩個班生源綜合能力基本相同,課時量相同,包括24個實驗課時和1個實訓周。A班按分組、設計控制面板、制作控制面板、接線、編程檢驗、總結反思6個步驟進行,完成4塊控制面板的制作及相應控制任務。B班用上屆學生做好的控制面板進行編程檢驗即可,完成11個控制任務。教學效果如下:
1.編程能力
B班能完成的控制任務A班能完成80%,編程速度B班更快。
2.設備識別
給設備清單讓學生找相應元件,A班92%的學生能正確識別,B班為85%。
3.設備功能掌握情況
A班80%的學生能正確闡述各設備在控制案例中的作用,B班為65%。
4.設備維護
實驗過程中遇到接線螺絲松動、短路、斷路等情況,A班學生逐漸養成自行解決問題的習慣,B班學生更傾向于舉手問老師。A班學生發現故障、解決故障的能力明顯優于B班。
5.其他教師反饋
通過咨詢電工、電子、電機等實訓指導教師,A班動手能力和安裝調試能力強于B班。
B班編程能力強于A班,A班運行維護、生產操作、安轉調試能力強于B班。通過前期本校電儀(電氣)專業畢業生就業調查(表2)發現從事研發/編程/設計的人數最少,僅占0.60%,從事運行維護、生產操作、安轉調試的人數排名前三,三項之和占79.04%。
職業學校學生生源因素(表1)導致盡管B班編程能力強于A班,但弱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學生。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定位使A班在運行維護、生產操作、安轉調試能力強于B班的同時也強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學生,由此可見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A班優勢的發揮空間更大。
就職業教育而言控制案例數量并非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單個案例完成的質量。當一個案例理解透徹后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并且這種能力可以延伸至相關專業領域。
三、教學經費可行性分析
職業學校辦學經費主要來源如下:依賴學費,依靠地方政府撥款,依靠自籌,來源于中央政府,還有依靠企業撥款。
職業教育注重學生動手實踐的特點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大大增加學校的教學經費,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單一導致大部分職業學校都存在教學經費緊張的問題。因此職業學校,在比較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同時教學經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甚至教學經費決定了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就本案例而言,購買組裝好的成套設備比單獨購買設備元件貴,而且控制任務不同成套設備不同。成套設備買少了,很多學生共用一套設備教學效果不理想,買多了,每年只用一次使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如果單獨購買設備元件,一次性投入可重復使用,不但資金投入低設備使用率高,還能提高學生對設備的識別、理解、安裝、運行維護能力,這和職業學校學生將來的就業崗位息息相關,能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
四、結語
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重點定位,不但適用于職業教育,也適用于傳統高校教育。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生源情況、就業崗位制定教學重點。在此筆者僅以自己所教授的一門學科拋磚引玉,相信各位同行結合本專業實際情況一定能設計出更好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