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從生態課堂以生為本的內涵特征出發,聯系高效教學的本質,針對傳統非生態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探討了高效生態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生態課堂;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34-02
近年來,傳統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求。許多中小學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效率不高,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沉重,學習壓力大;教師盡心盡力,疲憊不堪,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甚微,進步提升緩慢。究其原因,大致因為以下幾方面:(1)在應試壓力下,學校教師教學的重點都是考試的內容,甚至有些學校取消了美術、音樂課程,導致學生感到學校課程毫無趣味可言。(2)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最有效果教學方法不外乎傳統授課法,而啟發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非常浪費時間,耽誤教學進度,因此只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3)有些教師把學生成績提高緩慢的原因都歸為學生的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好,學校的設備、基礎設施不完善等,沒有通過教師的自我反省去發現自身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因而無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學生和環境三種因素組成并相互影響,任何一種因素發生了背離,都會影響到教學的效率。
隨著生態學觀點和理念對教育教學領域的影響與滲透,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課堂教學的生態屬性和課堂教學中的以生為本研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們要從生態課堂中對高效率教學進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合作的能力,以達到學生素質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在舒適、民主、平等的氛圍內能夠更好地學習,以達到教學的高效率。高效率的生態課堂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發展能力與技能,因此在生態課堂中對高效率教學研究是十分有意義和價值的。本文立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構建高效生態課堂提出一些教學策略,以期提高中小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一、生態課堂的含義與特征
生態課堂的定義很多文獻中都有詳盡的講解,本文中將生態課堂的含義歸納理解為在傳統形式課堂的基礎上,創造自然、和諧、民主的環境,讓學生富有個性地、自主地實現教學內容和師生多層次的互動,教學內容、師生和環境三者之間是一種整體、和諧、動態、多樣、平衡、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教學形態,師生雙方能不斷開發潛能、創造自我,改善和發展生命以取得教學效率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生態課堂是對過去非生態甚至反生態的課堂行為的一種批判,是在讓人成為人的教育理念下的又一種教育追求。
生態課堂的特征簡單概括為包括整體性、開放性、平等性和平衡性。整體性指的是生態課堂中各個要素之間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教師、學生以及課堂教學環境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生態課堂系統不是—個孤立的課堂,它強調各教學要素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每一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開放性是生態課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傳統的課堂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不被外界所改變或同化;而生態課堂的開放性指的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達到自身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的目的,以實現課堂整體的最優化。平等性是作為生態課堂主體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之間是平等的、和諧的、民主的。只有在師生關系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生態課堂的作用,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也只有在師生關系平等的基礎上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生態課堂不僅是一種整體的、動態的、平等的教學形式,而且還是一種平衡的教學形態,是一種動態平衡。非生態課堂是以機械教授語言、文字、圖表、公式、定理等搭建起來的學習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傳遞知識,而學生的任務是接受,教師是絕對的權威。而生態課堂是一個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活動空間,是充滿了趣味性的課堂,學生和教師都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在平等的關系下展開交流與對話,這種形式使課堂中的所有知識、情感、行為等信息相互交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高效教學的本質及特征
生態課堂為高效教學提供了主客觀的必要條件,實現了優質高效的教學,生態課堂的構建與實施是非常重要的。高效教學可以在生態課堂理念的引領下,課堂中的生態因子——教師和學生投入最少的精力和物力,花費最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知識與技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提高,同時師生雙方感到身心愉悅,師生與環境各要素之間和諧共長。其特征具體表現為快速地獲得知識、適當的教學策略、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愉悅的學習氛圍。具體表現為教師從學生發展的整體要求出發,追求教學效果的長久性和持續性,合理利用時間,快速有效地獲得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策略應該使課堂精彩有趣,富有生機,還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同時也是為學生獲取知識而制訂的。而學習結果不僅僅是學生的分數,更應該包括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和融會貫通,是否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各個方面的發展;學習的過程不應該是痛苦的、消極的,而是應該在一種愉悅、輕松、快樂的情感支配下,在內心渴望學習知識和取得進步的狀態下,有創造性地學習。
三、傳統非生態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非生態課堂過分追求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這就使教師講學生聽成了課堂的固定模式,教師成了課堂的“獨裁者”,教師說學什么學生就得學什么。知識專門是為考試服務的,學生的學習內容都是有考試內容決定的。而學生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在教師看來都是與考試無關的知識,講解就是在浪費課堂時間。這是傳統非生態課堂中忽視學生主體性的一種典型現象。長此以往,很多學生便對學習知識失去了興趣,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除此之外,單調的教學方式也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傳統非生態課堂一直以講授法為主,其他的方法涉及很少,這就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單調與乏味,學生很難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悄無聲息地就剝奪了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究的能力。因此傳統非生態課堂教授的一些學生雖然具有很好的應試能力,卻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高效生態課堂教學策略的探討
構建高效生態課堂的關鍵在于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體驗樂趣。
(一)保持各科知識之間的平衡
生態課堂必須恢復各個科目的上課權,不管是語文、數學,還是音樂、美術,都有其可開設的目的,不應單純地為考試而減少甚至取消。除此之外,還應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改變傳統課堂理念,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改變傳統課堂模式,就要從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和支配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課堂也不再是“填鴨式”的教學。教師要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與方法,展開教學。學生在課堂中應該是積極探索、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求知者,教師應該充分展現其智慧,發揮其引導作用,設計課堂的形式和環節。在這樣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才能真正融入課堂,教師應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和重視他們的想法和理念,讓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態評價機制
生態課堂課程評價的目標體系和方式方法同樣影響著生態課堂課程目標的實現和功能的落實。傳統課堂評價的主要功能是選拔,主要關注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實質上只注重分數的結果,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相比傳統課堂,生態課堂評價是關注與學生本身的一種動態的、綜合的評價,改變了傳統課程評價中不合理的部分。生態課堂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強調學生自身的發展和個體的特質,盡可能對學生進行客觀而全面的評價。生態課堂的評價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獲取情況,而且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強調的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健康、自由的發展。
平衡、和諧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這與教育中倡導的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幫助其和諧、平衡的發展是一致的。生態課堂中,教師、學生、課堂環境三者之間的整體和諧,正是生態科學理念的一種體現。構建生態課堂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從乏味和枯燥的課堂氛圍中解放出來,改變他們對目前教育方法的反感和無奈,無聊、無趣不應該是學生對課堂的評價。想要實施高效的教學,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生態課堂,因此生態課堂和高效教學密不可分。我們要以生態觀的思維來解決現階段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給課堂教學帶去一股清新之氣。高效生態課堂的構建除了教師的努力之外,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對高效生態課堂的構建十分重要。高效生態課堂的建設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自由成長,實現真正統一、和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