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索對高職生中手機成癮者孤獨感的干預方法,為減少孤獨感,降低手機成癮傾向程度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方法:對某一高職院校的4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自愿參與和動員,在符合標準的學生中隨機抽取78名為研究對象,并平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實驗組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輔導結束后評估效果。結果:團體輔導干預結束后,實驗組的孤獨感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在干預后的得分明顯低于干預前。可見,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高職生中手機成癮者孤獨感的效果比較明顯。
[關鍵詞]高職生;手機成癮;團體心理輔導;孤獨感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56-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通訊工具,在手機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被手機綁架”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有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檢出率已經接近30%,手機成癮不僅會對大學生的身體造成危害,還會對日常的生活學習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而在以往研究中發現,孤獨感能預測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孤獨感越強烈的高職生越容易產生手機成癮傾向。在本研究的前期階段表明,孤獨感是形成手機成癮傾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設計了針對手機成癮傾向者的孤獨感的團體干預方案,以期降低手機成癮傾向者的孤獨感,達到理性使用手機的目的。
在團體心理輔導干預中,將具有同類問題的求助者組成小組或較大的團體,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組織有意義的人際活動,促使并幫助團體成員在觀察、體驗、分享中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主動調整和改善人際關系,從而建立新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行為方式,獲得自我成長與發展。對于團體心理輔導幫助大學生擺脫孤獨感情緒,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較多研究,我國學者李傳銀探討了大學生孤獨感的干預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呼和浩特市某高職院校4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自愿參與和動員,在符合標準的學生中隨機抽取78名為研究對象。
(二)方法
將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接受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干預。在干預前及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并比較實驗組在干預前后的數據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對比團體心理輔導對高職生孤獨感的降低的改善作用。
二、研究工具
(一)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obile Phone Tendency Scale,MPATS)
此量表由16個項目組成,總分越高表示手機成癮傾向程度越高。
(二)UCLA孤獨量表(UCLA Loneliness)
此量表由Russell等人(1987)編制,具有一維性特點,主要用來評價個體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現實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感,側重于評價主管孤獨感。采用4級評分標準,得分越高表示孤獨感越強。“高職生手機成癮傾向與孤獨感現狀調查及干預研究”(項目編號:
(三)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共進行六次團體輔導,具體包括:團體建設、時間管理、人生規劃、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和展望未來。輔導形式多樣,采用講授、角色扮演、討論、紙筆練習、游戲等方式。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四、結果分析
(一)干預前與干預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孤獨感差異比較
在干預前和干預后對兩組被試在孤獨感量表上的得分情況進行比較,見表1和表2。數據表明,干預前兩組被試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1),說明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二)實驗組干預前后在孤獨感量表上的得分比較為評估團體心理輔導干預效果,對實驗組在干預前后的得分情況進行比較,見表3。結果表明,實驗組干預后孤獨感得分下降明顯,且差異顯著(P<0.01)。
(三)對照組在干預前后孤獨感的得分情況比較
表4數據表明,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的得分情況沒有明顯差異(P>0.05)。
五、討論
在前期的研究中表明,孤獨感可以很好地預測個體的手機成癮傾向,團體心理輔導是為個體提供一個互助交流的學習平臺。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領導者的帶領,讓個體在人際交往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尤其在同質性團體中,個體發現不只是自己一個人存在這樣的困擾,因此,能夠勇敢地面對并正視自己的問題。
通過在團體中的學習,個體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體會到的感受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能夠學會積極應對生活事件,學會尋求更多的社會支持,積極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在本研究中,個體認為通過在團體中的學習,他們能夠更充分地認識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意識也進一步地加強。
團體只是相當于一個小型社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建議高職生要有意識地融入集體,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尤其是溝通能力,能夠正確看待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增強心理耐挫能力,努力擺脫孤獨感;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建議父母應努力營造和諧、歡樂、民主的家庭氛圍,與孩子保持有積極的溝通,多站到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培養他們積極的人格品質,成為他們社會支持系統中最強、最可靠的精神后盾;在學校中,應經常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學生提供效果良好的心理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