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法國大革命的血腥現實以及工業社會對人性的異化,席勒站在全人類的立場,提出用審美教育彌合感性和理性的巨大鴻溝,從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美學理論,其代表作《美育書簡》,首次將“美育”這個概念搬上了美學舞臺,試圖從席勒美育思想的基本內涵和對我國美育教育的啟示意義兩方面來闡述席勒的美育思想。
[關鍵詞]席勒;美育思想;審美;游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73-01
18世紀末,隨著專業化的分工和現代化政治體制的出現,世俗生活一方面喪失了古希臘式的英雄膜拜,另一方面也消退了田園詩般的清甜自由,人們發現自身秉持的生活價值觀進退兩難。生活既不是神性的,也不是人性的,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物性,為了重新恢復人性的統一,弗里德里?!ゑT·席勒(Friedrichvon Schiller,1759-1805)提出了美育教育的理念,決意以美治愈人類創傷。
一、席勒美育觀的內涵:由美達至無限
在《美育書簡》中,席勒站在全體人類的立場,比較集中地探討了自己的美育觀,他認為只有遵循美的途徑,人才能抵達自由,拾回人性的和諧,這里所謂的“和諧”,是指人的兩種基本沖動,即“感性沖動”(sensuous drive)和“理性沖動”(formal drive)的和諧。由此,美變成為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思想與情感的統一,正如席勒曾經說過的:美是形式,我們可以觀照它,同時美又是生命,因為我們可以感知它??傊?,美即是我們的狀態,也是我們的所為。
可見,統一和諧的美學思想是席勒美育觀的基石。在此基礎上,他小心翼翼地避開康德等哲學家的形而上學二元論迷思,將通往美的途徑構建在審美教育的橋梁之上。席勒提出,必須將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協調起來,此時,就會在人的身上喚醒另一種新的沖動,即“游戲沖動”(play-drive),這種游戲沖動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玩耍,而是一種自由的活動,人作為文化創造者的本性在這種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總的來說,席勒的美育觀是希望藉由審美“游戲”的陶冶,使人們的理性與感性重新整合到一起,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起其他囿于二元論思辨困境的美學家們來說,席勒至少為未來人類發展指出了道路。
二、席勒美育觀對我們的啟示
席勒的美育觀及其豐富和深刻,它開啟了近代中國審美教育的先河。1903年,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介紹了席勒的美育思想;1913年,蔡元培把美育視作取代宗教的救國方案;20年代初期,梁啟超寫下一系列文章,倡導“趣味教育”。這些思潮是席勒美育思想中國本土化的過程。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兑庖姟诽岢觯?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
縱觀我國美育教育研究史,我們不難發現,這一領域的研究往往傾向于兩個方向。
(一)美育教育精英化
這一研究比較集中在普通本科教育。學者們探討如何通過美的教育使傳統的學科型人才、學術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在具備所謂精英知識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道德情操,這一側重點人為地將美育教育精英化,忽視了其他教育層次中美育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違背了席勒的全人類審美教育的原則。
(二)美育教育泛專業化
這一研究比較集中于探討和研究美育教育的泛專業化,不考慮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不區別專業需要、不劃分就業方向,將美育教育視作大而全的通識課程,這樣的泛美化教育既不能深入到人性內核,也不能夠啟發人的審美體驗,當然更無法達成整合理性與感性的目標。
所以,針對現如今我國審美教育中出現的種種缺憾和二律背反現象,我們有必要從新的歷史條件和要求出發,對應時代和教育特征,吸收中西理論資源,尤其是席勒的美育理論,進而在美育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