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農業類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心態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在學生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就農業類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心態問題及其應對策略進行探討,并提出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類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心態;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77-01
近年來,我國農業類高職院校在發展與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新生入學階段,很多學生由于缺乏對學校及自身專業的正確認識,進而自信心與積極性受到打擊,缺乏認同感與歸屬感,給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針對此類問題,筆者進行了初步探析,希望能夠對農業類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心態分析提供一點支持。
一、農業類高職院校新生入學心態
(一)擇校意愿
目前,很多學生依然存在“鄙農”的思想,他們在填報志愿時往往會回避農業院校。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將農業院校作為填報志愿的最后一個選擇,很多學生認為農業院校沒有名氣,有的學生甚至在接到農業院校錄取通知書時感到失望,缺乏對就讀學校的認同感。從中不難發現,農業院校在整個社會中并沒有較高的認知度,這對學生、家長的擇校心態造成很大的影響。
(二)思想動態
根據相關調查,可以看出近年來農業高職院校新生的思想動態依然以積極健康為主,他們大多擁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對時事熱點的關注度較高,具有相對開闊的政治視野與積極的政治評價。與此同時,這部分新生群體的價值觀也趨于多元化發展,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比較薄弱,盡管他們的集體觀念較強,人生價值觀也與主流趨勢無異,但在個人利益面前,很多新生往往不愿意顧及集體。不可否認,對于處在青少年階段的高職學生而言,他們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很多新生在入學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壓力,例如學習緊張、經濟困難、缺少集體歸屬感、與他人交流不暢等。有的學生的戒備心理與自我防御意識過于強烈,不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與思想。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薄弱,但他們的交往需求卻十分強烈,在重重矛盾之下,他們難以獲取社交技能,最終導致人際支持系統難以建立起來。
(三)學習認知
對學生而言,大學對他們的影響十分關鍵,這一階段他們面臨著多種壓力,比如學業、健康、思維理想化以及行為社會化發展等。對農業類高職院校入學的新生而言,相較于中學,學校及家長對他們的管制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學生逐漸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再加上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大多比較薄弱,因此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逐漸喪失,最終在面對學習時產生消極心里,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二、農業類高職院校新生入學應對策略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對農業類高職院校而言,在發展進程中必須增強學生自身的歸屬感,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新生對學校的自信心,進而積極參與到自身的專業學習中。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應著力于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幫助新生對學校有深入的了解,拉近他們與學校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自豪,自愿擔負起校園建設與發展的責任,實現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為推動學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二)創新辦學特色
農業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十分鮮明,并且涉及非常豐富的內涵,幾乎每所農業院校的辦學歷史都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的辦學傳統與辦學特色也趨于成熟。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農業類高職院校為應對新生入學心態的問題,吸引更多的學生填報學校就學,就必須對專業結構進行拓展,創新辦學特色,以此適應社會發展形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農業類高職院校就必須結合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將傳統農業作為主要專業及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將自身優勢學科進行提升。其次,學校還要強化管理,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進,按照客觀發展規律,合理、科學地設置拓展專業,使辦學質量、規模及效益得到全面提升,以此提升社會各界對學校的認知度,減少新生及家長對學校的“偏見”。
(三)提高服務質量
農業類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努力提升自身服務質量,打造適合自身建設的服務體系,為入學新生提供優質服務,提高他們對學校的認同感。為此,學校必須對各方資源加以整合,結合實際情況,圍繞相關制度進行建設與完善,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例如,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又比如有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學校可以設置心理咨詢機構,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導與幫助,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綜上所述,站在農業類高職院校的角度,為了應對新生入學的各種心態問題,就必須從自身做起,不斷創新自身辦學特色,提高教育服務質量,凸顯專業優勢,提高社會各界對其的認同感,只有如此,才能夠幫助新生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教育,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