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職學校農學專業的專業課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作為農學專業的專業課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個性、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要利用課內課外的一切機會,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創新個性,提升創新能力。
[關鍵詞]農學專業專業課;課內;課外;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098-01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職學校農學專業的專業課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承擔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重擔,作為中職學校農學專業的專業課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個性、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去探索、去創新,去主動探究。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動一動、想一想、做一做,讓專業課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通過質疑。培養創新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這表明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建立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的。學生心中有疑問,才會促使其不斷思索,疑既是一定階段思維的結果,又是更深層次思維的起點,學生無疑或有疑而不問,都以為學生思維活動處于定勢或迷茫狀態。
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建寬松和諧、具有科學氛圍的學習環境。因為只有在如此的環境中,才很好地將僵化的課堂景象消除,將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縮短,學生才會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善于解決問題。
教師鼓勵、提倡、引導學生質疑,然后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待學生質疑上,教師要改變以往包辦代替的局面,要充分讓學生相互解惑,讓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在尋求解決問題時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展開想象,發展創新個性
創新表現在平時的每時每刻,它不只是科研人員的責任,只要留意,自學挖掘,都可以創新。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象與創新思維有密切聯系,它是人類創造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據此特點,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同一問題,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只有善于誘發學生積極思維,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發展其創新精神。
例如,在《遺傳學》中講到“DNA的結構”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讓他們形容“DNA的結構”像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什么,有的學生說像“螺旋式樓梯”,有的學生說像“軟梯擰了幾轉勁”,有的學生則說像“廣場上的燈架”……DNA的結構非常抽象,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其變成了生活中所熟知的物體,既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加深了記憶,又培養了創新思維。
三、鼓勵實踐,提升創新能力
實驗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實踐證明,利用新奇有趣的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在實驗、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得到發展,判斷能力、手腦并用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技能、創新能力都得到提升。
例如,在《作物栽培》中講到節水栽培時,分析了我縣節水農業之路,但在節水的同時,每年莊稼收獲后,地膜、棚膜和各種顏色的塑料袋隨風到處飄散,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據有關資料分析,符合標準的各色塑料在2周后開始分解,9周后融入土壤,但還有殘留物,而我國現有的塑料制品,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高達5萬以上,只有降低到2000以下才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利用,自然降解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且塑料耐有機溶劑、耐酸、耐堿,存在于土壤中造成地表徑流,影響土壤的通氣透水性,阻礙植物根系的下扎;用焚燒法處理又會污染環境;在它自然降解過程中,還會影響地下水的衛生,最終將影響人類的健康。2017年2月份,我帶領農學專業學生確定了“塑料制品污染調查及處理方法”這個課題,并且有計劃地進行了實施。從確立課題到課題研究結束歷時一個多月,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都很積極,更令我欣慰的是學生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等方法能自己處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這不但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而且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新知識、新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課題的參與中獲得了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得不到的自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為將來能很好地服務于“三農”奠定了基礎,提升了創新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師艱巨而具有深遠意義的目標,是教育教學的歸宿。本人認為,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利用課內課外的一切機會,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創新個性,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