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設計能力是一個教師的基本功,能力的強弱影響著教師對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因此師范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
[關鍵詞]高校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186-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會很多方面都出現了變革,在教育領域亦如此,尤其是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教學理論提倡改變以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在校的師范生,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教學設計能力,并給予機會讓其將這兩項內容進行有機結合,以培養出滿足信息時代社會需求的教師。
一、信息時代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根據特定的課程,按照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對一學期課程教學的設計,包括課程目標的設定、教學課題的分析、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質量的評價,教學設計是教師講授一門課時貫穿始終的工作,其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本文認為在信息時代教學設計還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互聯網時代教師獲取資源更加便捷豐富
教學設計的基礎是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的工作就是對教材進行分析,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情況下,教師若想對一門課程的內容進行深刻的把握,則需另外選擇三至五本教輔書籍來幫助教師進行內容分析和課程設計。但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區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環境,在網絡上尋找豐富的資源補充教材內容,可見互聯網時代教師獲取資源的便捷性。
(二)將情感教學融入教學設計中
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知識點結構、講課進度等問題,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知識結構等內容進行關注,還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可見,現代教學理念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學設計應當具有彈性的特點
傳統教學設計模式基本上是一種固化模式,側重于對細節的準備,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學理念要求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現狀和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設計靈活的教學方案。
二、高校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進行專業的教學設計培訓,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設定具有隨意性
例如,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僅羅列教材的知識點,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等內容均沒有,很難符合現代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的能力要求。
(二)對教學設計有錯誤的認識
很多師范生認為教學設計就是備課,具有獨立性。雖然教學設計和備課的內容相似,但是教學設計具有更廣泛的內涵,應該是一學期課程內容整體的設計和規劃,而不是單次課程的準備,可見師范生對此并沒有良好的掌握。
三、培養與提高高校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策略
(一)培養高校師范生設計教學目標的能力
教學目標是開展一門課的最初設計,教學方法和過程都受教學目標的影響。因此,高校師范生提高教學設計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學目標的設計能力。(1)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觀點,以課程特點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目標,最終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2)高校師范生要掌握教學目標設計的方法步驟,只有對這些內容爛熟于心,師范生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步驟設計教學目標。
(二)培養高校師范生設計教學內容的能力
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指教師在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如何對課堂內容進行安排,以利于學生對知識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培養高校師范生這方面的能力,(1)要使高校師范生明白任何一門課程首先要梳理教材,結合所教學生實際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編排。(2)在對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對知識進行分類,對不同的知識采取不同的教法,并把相應的教學方法寫入教案中。(3)在教學內容講授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并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達到全面的發展。
(三)培養高校師范生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
教學方法能夠影響教學的成功失敗,在培養高校師范生這方面能力時,要讓學生具有科學的教學方法理念,并善于從有經驗的教師、互聯網等平臺上獲取教學方法的相關知識,融入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中,不斷提高自己應用教學方法的水平。
高校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培養應該是學生以后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必須具備的能力,只有在學校不斷培養和提高高校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才能夠使其未來從事教師這一行業時能夠更加順利,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