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鐵道供電技術;現代學徒制;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191-01
新疆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幾十年來一直為烏魯木齊鐵路局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底蘊深厚,擁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實訓條件,具備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在此基礎上,本校著眼于新疆城軌交通的發展,結合自身的優勢,與烏魯木齊城軌公司開展了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進教育機制創新,加強城市軌道交通供電技術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我院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及評價模式等方面共同研討,共同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
一、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意義
現代學徒制的核心理念是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推進產教融合、適應需求、提高質量為目標,以學生技術技能培養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和教師、師傅聯合傳授為支撐,堅持技能為本、能力為重,明確了“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一線雙軌、四段遞進”的人才培養思路,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進教育機制創新,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鐵道供電技術專業按照企業需求開展校企聯合招生,建立現代學徒制度,對學生進行雙重教育與雙重管理。學生在學習時既是學校學生,又是企業的學徒工,形成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在學生畢業(學徒結束)時,實行“雙證書”制度(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著力解決城軌公司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現代學徒制試點取得的成效
(一)校企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
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了校企聯合招生、共同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創新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就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由校企共同參與制定,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校與企業要定期交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一線雙軌、四段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校企共同培養訂單人才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培養就業競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為目標,根據鐵道供電技術領域和職業行動能力的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共同開發符合職業能力發展的課程,重構突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課程開發思路如下:(1)依據供電企業的職業要求,與企業專家共同制定職業標準;(2)按照職業標準,將職業能力分別融入開發的課程之中;(3)結合生產任務和能力訓練要求,開發相應的實訓項目;(4)制定融合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課程考核標準、考核方法。
(三)完善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
現代學徒制順利實施的首要條件是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根據教學需要,科學安排學徒崗位、分配工作任務,保證學徒合理報酬。落實學徒的責任保險、工傷保險,確保人身安全。建立定期檢查、反饋等形式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建立學校、企業和學生家長經常性的學生實習信息通報制度。
(四)建立多方參與的考核評價機制
創新考核評價制度,制訂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標準,將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相結合,共同對學徒輪訓崗位群進行技能達標考核。
三、創新點
(一)身份的轉變
現代學徒制的實施,使教育教學的主、客體發生了質的轉變,即實現了學校、企業兩個培養主體;學生、員工雙重身份;老師、師傅兩種導師;校內與校外兩個實訓基地。身份的改變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動力,使企業的參與有了活力,使學校的教育有了生命力。
(二)課程的變化
校企共同開發基于典型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共同建設和確定基于崗位工作內容、融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專業教學內容和教材,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實施工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充滿了興趣和動力,教學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三)實習有保障
為保證現代學徒制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城軌公司于2016年9月24日到2017年1月21日,安排訂單班學生在北京地鐵公司進行為期5個月的跟崗實習,調撥人均49000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支付訂單班學生在北京地鐵實習的培訓、住宿及伙食費。校企雙方選派管理人員全程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實習,專業教師與學生同時進行專業實踐訓練,了解、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術和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從而更新知識結構、調整教學內容、提升專業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
(四)就業有著落
經過校企共同培養,2014級鐵道供電技術班30名學生經過企業和學校的雙重考核,成績優異,全員達標,在2017年6月成為烏魯木齊城市軌道集團有限公司的正式員工,并將為烏魯木齊城市軌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現代學徒制試點存在的問題
(一)校企合作不夠充分
現代學徒制的難點在于校企合作,雖然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參與度,但是由于沒有政府的主導和激勵,企業的積極性依然有待提高,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處的地位依然不對等,學校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執行者,企業還沒有真正的轉變角色,而只是學校教學成果的受益者。
(二)企業投入不足
雖然企業對學生的頂崗實習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只是一種用人需求的短淺投資,并沒有關注學校的實訓條件和師資條件的建設,沒有為將來現代學徒制的延續性進行長遠的規劃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