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曲藝是人們對形成于桂林的地方說唱藝術形式的習慣統稱,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百姓基礎,是桂林文化的基因和桂林人精神和情感的載體,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急劇變化,培養新一代曲藝表演專業人才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要利用藝術中職學校建立起的系統的、規范的“普遍性知識”的傳播和傳承模式,更要在此基礎上,大力弘揚和保護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保留傳統音樂傳承方式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充實曲藝作品的個性魅力,使有著悠久歷史淵源、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桂林曲藝藝術淵源流傳下去。
[關鍵詞]桂林;曲藝;歷史;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200-01
一、引言
桂林曲藝是人們對形成于桂林的地方說唱藝術形式的習慣統稱,是桂林文化的根,是桂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亮麗的文化名片。廣大的桂北地區各市、縣、鄉、村各類文化活動歷年來都離不開曲藝這深受群眾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多少年多少代延綿不絕,已成為廣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和文化招牌。
二、桂林曲藝的歷史
桂林曲藝的代表性曲種是“廣西文場”,又名“文玩子”。流行在桂北官話地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此外,“零零落”“桂林漁鼓”或“廣西漁鼓”“桂林彈詞”“廣西大鼓”等,也均為地道的桂林曲藝。桂林曲藝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它流傳的范圍遍及桂北、桂中、桂東北。由于曲種數量多,流布地域廣,曲目積累豐富,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百姓基礎,清乾隆年間,江浙一帶的民歌小曲通過各種渠道傳人廣西后,與桂林山清水秀的地理環境、方言和民間音樂相融匯,經藝人與“耍友”們在演唱和演奏風格、技法上的不懈磨礪,到了清道光年間,便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廣西文場,迄今已有兩百余年的歷史。
三、桂林曲藝的傳承與發展
(一)資料亟須搶救保護
2007年,文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份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是一種依靠口授和身教行為進行傳承和培養專門人才的劇種,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現在80歲以上的老藝人已寥寥無幾,且記憶力和演唱能力均不如前。在今天多媒體藝術形態的沖擊下,文場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各種擠壓,民間曲藝隊伍日益縮小,業余文場的傳承體系已后繼乏人。文場不僅面臨著受眾減少的局面,而且在文場資料的保護上,也到了亟待搶救的地步。為貫徹落實保護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加大自治區及我市“非遺”傳承人的培養,使這些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我校作為桂林市唯一一所國辦藝術學校有責任挖掘、保護和培養接班人,讓這一類獨具魅力的藝術瑰寶后繼有人。
(二)培養新一代曲藝表演專業人才,讓桂林曲藝得以傳承
桂林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廣西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培養新一代的桂林曲藝人才對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家非物質遺產、振興桂林曲藝具有重大意義。2011年在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時期,我校與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共同策劃、實施了文化建設項目——明日戲曲之星“小桂花”戲曲傳承班,招收培養36名戲曲藝術專門化人才。該項目實行與市戲劇創作研究院院校聯合辦學的方式,從面試選拔人才到專業課程設置、專業教學師資配備,專業院團均全程參與與支持,集中了我市頗有藝術造詣的曲藝表演藝術家和優秀的國家級中青年演員,構成了優良的師資隊伍,其中代表人物有國家認定的廣西文場傳承人陳秀芬、諸葛濟。他們手把手地言傳身教,“一對一”地傾心授課,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曲藝音樂鑒賞形式的教學使學生在聽覺上對曲藝有一個感官的認識,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對曲藝作品的審美認知;通過教師講解曲藝作品以及曲藝作品有關的知識,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曲藝知識;最為重要的是確保了桂林曲藝一招一式、原汁原味的衣缽真傳。
(三)重視“口傳身授”的教學方法
“口傳身授”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開放性的傳承方式,是民間教育中重要的教學手法之一。中國民間藝術的藝術特點和文化特征,正是在這樣的教育方式基礎上得以形成和不斷傳承的。要搞好民間藝術教學,教師要深入研究和總結“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把現代藝術教育的集體性、規范性、統一性等特點結合到民間藝術教育的教學中。民間藝術的傳承不可能僅僅依靠書本傳承,特別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西文場,它更需要的是“口傳身授”的教學方式。
四、結語
在桂林曲藝藝術的傳承方式上,我們要利用藝術中職學校建立起的系統的、規范的“普遍性知識”的傳播和傳承的模式,更要在此基礎上,大力弘揚和保護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保留傳統音樂傳承方式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充實曲藝作品的個性魅力,使有著悠久歷史淵源、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桂林曲藝藝術淵源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