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教師作為傳承“工匠精神”的主力軍,需要在職業精神與專業素養這兩方面創新發展,這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點,更是提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學生發展成為未來“大國工匠”領路人的需要,因此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引領高職教師創新發展,大力培養“工匠精神”。
[關鍵詞]高職教師;工匠精神;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204-01
2016年政府工作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經提出,便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受到各行各業的一致認可。實際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彰顯了國家樹立質量立國的態度,表示出從國家層面通過創新發展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決心。對高職院校來說,能夠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培育大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工匠型”人才適應經濟發展,鑄就“工匠精神”的高職教師就成了關鍵環節和著力點,當前高職教師隊伍專業發展中還有很多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小魯認為,“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他認為工匠精神具有專業性、職業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三者的高度統一。從以上三個層面去理解和把握,將“工匠精神”引入高職教育的教師工作中,能夠更好地貫徹到平時的教學中,傳承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快速融入企業工作中。
一、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要把“工匠精神”傳承給我們的學生,教師成為主要的傳承載體,教師需要通過平時的每一節理論課、實驗課、實訓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而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大都來自于各高等院校,或是有過企業的經歷再到教學一線,他們的專業理論和實踐功底都是比較扎實的,但離我們需要的“工匠精神”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科研任務比較繁重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教學任務較為繁重,大量的時間用于課堂教學,由于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良莠不齊,所以課后的時間還需要批改大量作業,發現問題,輔導學生。另外,教師在目前評職稱的體系下,還需要搞科研和寫論文,這些都花費了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本來空余時間就不多的教師感到痛苦不堪,沒有時間去思考“工匠精神”的本質,更不用提傳承給學生了。
(二)高職院校生源素質下降,導致教師感覺課越來越難上
盡管各學校也在嘗試各種課改和教改,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和好的做法,但目前的教學已經讓教師感到筋疲力盡,痛苦不堪。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教師想成為“工匠”難度可想而知,大多數的教師只是停留在“教書匠”的狀態下很難有更深層次的提高,而我們的高職教育主體是學生,不僅僅是教他們過硬的技能本領,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精神層面的培養。如果教師在精神層面都無法具有“工匠精神”那又如何傳承給學生呢?
二、提升高職教師“工匠精神”的途徑
高職院校教師作為傳承“工匠精神”的主力軍,需要在職業精神與專業素養這兩方面創新發展,這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點,更是提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學生發展成為未來“大國工匠”領路人的需要,因此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引領高職教師創新發展,大力培養“工匠精神”。
(一)從精神層面培育教師的“工匠精神”
邀請當地的一些技能大師、行業巨匠走進校園,開展大師講堂、巨匠論壇之類的活動,使我們的教師深入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還可以組織教師走出去,到著名的企業中去探訪能工巧匠,近距離地了解他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的經歷,達到開闊眼界、實際了解的目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工匠精神”為主題的研討會,讓每位老師談談自己的收獲和感受,使大家獲得正確的工匠價值觀和積極進取之心。
(二)在教師發展中心制訂“工匠精神”“雙師型”發展規劃
教師發展中心是全面負責教師成長,規劃教師職業發展工作的部門,用“工匠精神”來引領教師創新發展,可以幫助傳統教師轉型、新教師成長,引導高職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與行動,提升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的素質。可以與企業建立聯合培養基地和交流平臺,使教師有機會輪流深入企業交流學習,合理安排教學工作,配套相關的鼓勵政策,讓教師真正無后顧之憂地去企業提升和鍛煉。
(三)打造校園“工匠精神”傳承文化
“工匠精神”是追求精益求精,是追求極致和完美,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這正是高職教師在培養技術技能型工匠人才時所要堅守的精神追求,高職教師要在專業上尋找“工匠精神”與專業文化的結合點,進而推動專業文化傳承發展。將各國典型“工匠精神”的事跡和人物傳記在專業教育教學中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做事認真細致,形成工匠文化,并成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以此推動高職教育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實現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綜上所述,這就是我對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一些認識,可能實現起來困難會比較大,需要通過一代人,或者是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去實現,但是我們明確了發展的方向,正如國家領導人說的那樣,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最終一定會培育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