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也逐漸受到高校管理層的重視,輔導員作為聯系高等教育學校與學生的重要紐帶,在學生的教學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高校輔導員勝任力視角下的評價模式進行探究,分析目前高校輔導員的評價體系現狀,并提出完善的評價模式,旨在促進高校綜合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勝任力視角;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206-01
勝任力一詞源于20世紀70年代,由哈佛大學麥克利蘭教授提出,并在歐美發達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是指個人在某些工作領域或者工作崗位所表現出的區別于其他工作表現水平較為普通的工作人員的個人潛在能力,主要表現為個人工作的動機、熱情、專業知識或者價值觀念等綜合技能,使個人的工作表現能力能夠在工作崗位更充分地體現。基于勝任力視角的高校輔導員應當具備的工作表現能力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及職業道德素質,并能夠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和崗位適應能力,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因而需要其具備管理能力和教育指導能力,同時為促進其個人更好地發展,輔導員還應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發展能力,構建勝任力視角下的評價模式,對提升輔導員的工作水平以及促進其個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目前高校輔導員的評價體系現狀分析
目前的高校輔導員評價體系構建具有很明顯的局限性,有些評價內容過于生硬,如英語四、六級的通過率等指標作為輔導員的工作評價內容有失公允,將這些硬性指標作為評價輔導員工作能力的內容,輔導員只能為了完成指標而進行工作,有悖于建立評價制度對輔導員工作的激勵作用。高校的輔導員工作任務繁重,但是其工作卻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很多高校的晉升都需要通過教學成績、科研成績來佐證,而輔導員在這些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輔導員的職業評價不高、工作待遇偏低、職業晉升空間狹小等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現代的年輕人,很容易因為迷茫的工作前景而喪失工作信心,因而高校無法形成穩定的輔導員工作隊伍,制約高校的持續發展。
二、高校輔導員勝任力視角下的評價模式構建
(一)教學評價內容需要兼顧輔導員的個人發展需求
高校建立完善的評價模式需要將輔導員的個人發展能力以及職業目標等問題考量在內,輔導員也是一個職業,同時也是一部分人預期的事業,只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才能夠不斷激勵輔導員為自身的事業發展而不懈努力。高校有自身的戰略發展目標,輔導員有自身的個人發展目標,高校的綜合發展目標能否得以實現,在于高校的每一位教職工為高校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多大力量,或者高校的某一些管理工作得到多大程度的完善,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學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只有其個人發展目標與高校的戰略發展目標相契合,才能夠建立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聯動機制,因而高校要滿足輔導員個人發展需求,為其塑造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二)建立勝任力視角下的綜合評價體系
勝任力視角下的輔導員需要具備良好的政治敏感度,能夠樂于奉獻、尊重學生,對待每一個學生客觀公正,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可以有序組織開展各種教學活動,需要具有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應變決策能力,能夠為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業指導,并能夠具備自主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科研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這些綜合的指標需要輔導員在工作中得以體現和踐行,高校建立勝任力視角的評價模式,需要以輔導員的事實工作為基礎,并能夠真實反映其工作表現情況,可以采用教師和學生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綜合的評定,改變傳統教學評價中過于制度化、過于主觀的評價模式。評價內容包括:(1)輔導員的職業態度,即是否具有工作服務意識、是否積極主動進行個人工作、是否具有渴望事業成功的欲望;(2)個人的知識技能,即輔導員是否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自我學習能力,是否具有人際分析和理解能力,能否勝任對學生的培養責任,是否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領導能力;(3)輔導員的個人魅力,是否具有親和力、是否具有上進心和自信心,是否具有自我反思和總結能力。通過評價內容的構建組成調查問卷,使輔導員的工作表現得到客觀真實的評價,并將評價結果作為輔導員職業能力評定的重要標準,為其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有助于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
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對高校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價值應當得到充分的認可,并建立完善的評價內容對其工作表現進行真實的體現,使輔導員能夠在多方面進行自我完善和進步,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時促進高校自身的持續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