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課堂倡導課堂教學有效、高效,課堂學生違紀是老師最棘手的問題,如何果斷處理課堂學生違紀,憑借班管的保駕護航,高效課堂才能順利推進。
[關鍵詞]高效課堂;學生違紀;行為主義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214-01
學校沒有紀律便如磨坊沒有水,這是教學家夸美紐斯的名言。良好的課堂學習紀律是課堂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和保證,學生的課堂違紀行為是干擾教學正常進行的主要原因,組織和管理好課堂學習紀律是高效課堂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管理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班管的本質作用是維持正常有序的課堂教學秩序,班管必須行之有效地管理好課堂學習紀律。紀律初期是通過施加外來規則以制約行為的手段,進而形成對學生行為起作用的自覺約束力。良好紀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外在強迫約束逐步過渡到內在自發踐行的過程。課堂上的班管就是從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施加外部控制與規則作為起點,最終形成學生的自律行為。可見,良好課堂紀律的形成,不僅需要強制性的規則,更需要學生的自制和自愿。
高效課堂倡導課堂教學有效、高效,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效果、效益、效率,任務多、時間緊,任何對教學環境和進程的干擾都勢必影響課堂的正常進行,這其中最具破壞力的就屬課堂學生違紀。嚴明的課堂學習紀律,對維持高效課堂良好的教學秩序,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課堂學生違紀是老師最棘手的問題,課堂違紀多屬外露行為,具有明顯的擾亂性。學生的違紀行為按照影響目標可分為指向自己和指向他人兩種。那么學生課堂違紀常見的有哪些行為呢?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大量的案例來看,大致有以下幾種:身體上或語言上攻擊老師、同學;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做,無視令行禁止;擾亂課堂,大聲喊叫,離座走動,投擲物品;吊兒郎當,胡鬧等。
行為的產生與動機密不可分,違紀學生的動機與學習脫離,這種課堂違紀行為的產生有雙重的原因。老師方面,課堂管理中老師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學生批評訓斥,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指責學生;有的老師在執行紀律中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全體學生,常常偏愛成績優秀的學生,無視甚至岐視后進生,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有失公允,這樣會瞬間使老師喪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而老師的高大形象也會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部分學生漸漸開始對老師的權威發出挑戰。實際課堂的違紀行為多數是學生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分析并應對此種現象發生才是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
如何防范和避免學生課堂違紀行為的發生,防患于未然是老師上課必須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因此在制定課堂紀律之初就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傾聽學生的心聲,使學生理性思考并自覺一214-維護紀律。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對課堂行為提出明晰而詳細的要求。英國教育家羅素對教育的見解是:教育的訣竅就在于使良好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自我克制。壓制只能起到短暫的作用,它根本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學生自律的形成是一個從他律向自律漸進轉化的過程,林崇德對此提出三段論,第一階段是依靠外部要求,第二階段是過渡階段,第三階段是把紀律原則變成自覺行為。課堂紀律應少而精,控制在10條以內為宜。課堂紀律的內容表述用語應以正向引導為主,盡量用積極的語言,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少用“不準、禁止”等詞語。
課堂學生違紀行為屬于偶然突發事件,這時老師來不及采用費時周折的辦法來處理,更多的應采用果斷紀律策略。老師應清楚直接地制止學生的行為,盡量不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學生,訓斥、責備、威脅只會使問題陷入僵局。老師在管理課堂時應該果斷而大膽,不斷向學生宣講課堂常規,確切地告訴學生什么行為老師不能接受,是絕對禁止學生做的。
當發現學生的違紀行為時,老師應明確提出對學生的要求。以行為主義理論為指導,應用條件反射原理來強化學生行為,可以采用常規一忽視—獎賞(RIP)或常規—獎賞一處罰(RRP)方法對違紀學生行為進行矯正。老師建立起對學生的積極期待,老師面對學生的挑戰才不會心生畏懼。這需要平時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對違紀學生不能采用優柔寡斷或怒氣沖天的方式。老師要經常提醒學生,必須與學生約定需要追究后果的行為,而不是恐嚇學生,預先告知獎勵或懲罰后果,確立負面行為結果。這種后果要有及時的反饋途徑,獎勵和懲罰應起到警示的作用并適時與家長溝通。
這種處理方式注重對學生行為的引導,鼓勵正確行為,約束負面行為,基礎的教育需要經常性和反復性地進行,警鐘長鳴,出現違紀行為時,處理要適度,并要產生對全體學生的教育作用,利用好負面案例發揮積極的正面教育作用。
學生課堂違紀行為是影響高效課堂效率的主要因素,只有采取防治并舉的方法,憑借班管的保駕護航,高效課堂才能全程扎實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