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納入了生命教育,因此,近年來對大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儼然成為各高校的共識。由于高校的生命課程體系的形成,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一些比較成熟的課程,比如思政課就可以擔負起生命教育的功能。重點介紹如何在思政課的哲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幫助問題大學生有效應對挫折,珍視生命,實現人生價值。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哲學教學;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7-0233-01
經調查,近年來,我國已經發生多起大學生不自尊、不自愛的事件,其中自輕、自踐甚至自殺的比例明顯上升,并且呈低齡化趨勢。這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思考。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拯救這類亞健康人群,不斷革新的醫療技術以及適當的心理療法將任重道遠!有些心理療法與哲學教學的相關理論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日本一位著名的精神醫學專家森田正馬博士研制的心理療法倡導順應自然的人生態度,努力投身于實踐中,這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夠掃除心理障礙,修身養性,提高生活水準,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
一、把責任意識教育滲透于聯系觀點的教學中。幫助大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尊重和關懷他人的生命就從熱愛自己的生命做起,這是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體現
生命教育的內涵可從兩個層面去理解,一是消極的層面,它指的是人類既不自殘生命,也不殘害他人和其他動物;二是積極的層面,它指的是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并與他人、自然界建立和諧的關系。如果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人生,就會發現,每個生命個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人及物緊密聯系,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生命的意義就體現于每個生命個體和社會的關系之中,并且在與父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相互聯系、相互關愛中提升生命的價值追求。
二、把信心教育滲透于發展觀點的教學中,幫助大學生樹立對未來前途的信心。鼓勵他們善待自己。珍愛生命
哲學知識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因此,在人生旅途中,即使某個階段、某個時刻遇到一些坎坷、挫折,甚至傷害到自尊,但是由于生命本身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有一種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智慧和勇氣,所以只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順利時居安思危,遇到挫折就會處變不驚;受挫時堅信自己,不悲觀失望,不動搖信念,相信通過自身努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光明的前途就在前方。只有這樣,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成為命運的強者。
三、把生死觀、苦樂觀滲透于矛盾觀點的教學中。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生死問題和人生的酸甜苦辣
(一)認識對立統一規律,在矛盾概念的詮釋中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生與死的關系,樹立珍愛生命,敬畏死亡的人生觀。生與死互為矛盾,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其一,生與死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生是生命活動的前提,只有生命存在,才能有所作為,實現夢想;才能進行正常的思維、勞動、工作和學習;死宣告著生命的終結,且回天無力。一旦失去了生命,一切活動都將被迫停止,生命的價值也將無從實現。其二,生與死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每個人只有積極地、創造性地生活,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才能無愧于短暫的生命。
(二)講解矛盾的普遍性問題,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中充滿著痛苦與磨難,也只有在戰勝苦難、戰勝自我中才顯現出生命的無窮生機和樂趣,從而能夠更加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人生猶如一出戲,這其中,有歡笑,有淚水;有春風得意之時,也有悲傷失意之事。因此,學會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學會積極地面對痛苦與失意,以頑強的毅力迎接困難與挑戰,演好這部戲,創造完美的結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生命價值的追尋,是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標。因此,無論是痛苦或是幸福,也無論是失敗或是成功,都會在生命中融為一體、錯縱交織。
(三)系統分析事物發展原因即內因和外因的關系,讓大學生正確看待成長過程中主觀努力與客觀環境的不同作用。哲學常識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內在原因即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起著關鍵作用;事物發展的外在原因即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其作用不可忽視,只是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個人的成功主要取決于主觀努力,但是也不能忽視客觀條件的作用。順境既可以使有些人少走彎路,更順利地施展才華,建功立業;但也可以使有些人貪圖安逸,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逆境既可以使有些人陷入痛苦、迷茫之中迷失自我,難以自拔,甚至痛不欲生,放棄生命;但也可以激發有些人的創造力,磨煉意志、培養忍耐,東山再起,一展風采。
四、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中的適度原則。對大學生的生活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大量研究表明,很多漠視生命、自殘輕生的行為與自身心理誤區不無關系。一是是否根據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立志或制訂適當的學習、生活計劃。目標適中,就會信心十足,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二是與周圍的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處理關系時是否遵循了適度原則。實踐證明,緊張、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利于工作的順利開展,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影響生活態度。因此,利用這種適度原理可以幫助大學生合理、及時地調整心態,走出精神和心理上的困境。
哲學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的空間是很大的,關鍵就看我們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這個平臺,較好地發揮思政課生命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