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梅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水利局,安徽黃山 245700)
太平湖(也稱陳村水庫)地處皖南腹地黃山和九華山之間,地勢自南向北漸低,山勢陡峻,多為峽谷,系長江中下游典型高山峽谷型湖泊,來水面積2 670 km2,入湖主要支流有陵陽河、清溪河、茶溪河、秧溪河、婆溪河、麻川河等。太平湖湖面均在黃山區境內,面積達88.6 km2;域內森林覆蓋率達75.8%。太平湖流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 756.9 mm,氣溫15.7 ℃,日照時數1 960 h時,無霜期240 d。太平湖正常蓄水量24億m3,是域內23萬人口的直接飲用水,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之一,是安徽乃至華東地區未來重要的優質淡水戰略資源[1]。太平湖也是黃山、九華山的重要生態屏障,其保護和發展是全省“兩山一湖”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直接影響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態安全。近年來,通過實施太平湖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工程,以及黃山區實施的以污水監管、湖周管控、水質維護和生態保護等為主的十大水環境保護工程建設,極大地改善了域內的生態環境。筆者在對黃山區太平湖生態環境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就太平湖生態環境建設提出建議和對策。
1.1順利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對流域內重點水土流失區實行全面封禁,同時加快稀疏林補植修復,將現有低產低效林和稀疏林改造成“喬、灌、草”相結合的混交林、復層林;開展太平湖入湖口生態濕地修復、太平湖湖濱帶濕地生態修復和流域內麻川河、浦溪河等13條大小河流的生態修復,累計已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34 hm2、新建生態護岸15 km、水源涵養林約5.5 hm2。
1.2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按照集中連片的原則整治農村環境,優化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環境質量,推動了20個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覆蓋太平湖流域內人口約16萬。域內7個村被列為省級重點示范村,2個村被命名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區,有力促進了流域內農村地區人居環境質量的顯著提升。
1.3加大“青山掛白”專項整治及時制訂并嚴格執行專項整治執法檢查計劃,重點抓好關閉、啟動生態治理以及全區非煤礦山排查整治工作。區政府對流域內3家非煤礦山企業分別下達了關閉通知并限期啟動生態修復,分別對5個非煤礦山公司下達了責令停工限期整改清單,排查處理隱患47處。
1.4污染源控制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開展水環境專項整治、垃圾等固廢處置以及加大水污染行政執法巡查力度等,環太平湖區域的污染源控制取得了明顯成效。整治和關閉污水處理不達標企業,強化工業企業廢水排放控制指標,排放達標率不小于95%。開展了17個集鎮和107處村落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鋪設集鎮主管網、支管網和入戶管網約310 km。新增污水處理量約2.52萬t/d。開展了網箱養殖污染治理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累計清退網箱2.3萬余只、拆除水上管理房(船)263座,完成兩期三批共25戶畜禽養殖示范戶建設。二是加強垃圾廢物處置。建成全區14個鄉鎮的垃圾收集轉運系統,實現“村收集—鄉鎮轉運—區處理”的三級垃圾處理模式[2],已完成采購各類垃圾桶10 933個,各類垃圾收集車、轉運車311輛,小型垃圾焚燒爐14座,湖面垃圾打撈船4艘。打擊、查處非法采、吸、洗砂行為36次,同時加大對域內重點生產建設項目廢棄土石方、污廢水等直接排入河湖問題的查處。
1.5規劃管理工作有序推進黃山區區政府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科學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為切實推動太平湖的生態環境保護,統籌促進太平湖及其沿湖鄉鎮的互補發展。黃山區在《太平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太平湖周邊區域協調發展規劃(2017—2030年)》暨周邊鄉鎮總體規劃,開展了太平湖生態環境保護基線調查與評估、浮游生物、魚類等太平湖水生資源課題研究,制定了《太平湖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方案》和《太平湖流域水資源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3],出臺了《關于切實加強太平湖水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建立“太平湖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管理辦法”,這些規劃和制度的出臺為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保護提供依據。
2.1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存在域內主要河流均為典型的山地溪流,源短流急,受制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質、氣象氣候條件等的影響,發生的暴雨洪水具有“四大兩快一短”的特征,即流速大、沖刷大、含沙量大、破壞力大,洪水過程漲得快、落得快、歷時短,往往加劇了域內的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域內黃山區是太平猴魁的唯一產地、黃山毛峰的主產地,近年來,隨著茶葉價格不斷攀升,域內茶葉種植面積也在持續擴大,甚至出現了毀林開荒、陡坡開墾種植茶園的現象,加之水土保持措施未及時跟上,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此外,由于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缺乏水土保持嚴格監管,在一定范圍內產生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對環太平湖及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2.2水環境污染整治任務依然艱巨
2.2.1農村污染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環保意識不強,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大多數鄉村生活垃圾隨處堆放,對地下水環境和生態構成了潛在威脅。
2.2.2養殖業污染排放加劇。全區仍有大小各類養殖場50多家,對太平湖流域水環境的污染不可忽視;加上農民為了增加收入,養殖業發展迅速,飼養分散,分布區域廣,使得山區農村污水收集難度大、污水濃度低,即使通過污水處理類工程處理后也難以立即達到環保績效。
2.2.3面源污染嚴重。由于化肥、農藥投放量大、利用率低,對農村、農業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部分滲透到土壤和水體,對農田及周圍環境造成交叉污染,導致部分富營養成分及有害成分流入太平湖,成為太平湖流域污染的重要因素[4]。
2.3開發與保護之間矛盾仍然突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太平湖景區旅游業持續增長,湖區周邊的生產建設項目數量也不斷增加,“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先發展后治理”的錯誤觀念仍然存在[5]。生產建設項目的無序開發、建設中不重視水土保持,導致原地貌遭到了大面積的擾動、林草植被遭到破壞,在生產建設項目中產生的大量棄土棄渣也隨意堆放,加劇了水土流失的速率,加重了水土流失危害,也留下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隱患。
2.4執法難現象依然存在一是一些企業或個人片面追究經濟增長,法律意識淡薄,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不到位,在行政執法部門執法檢查或督查時,不配合或阻撓有關部門執法,當事人避而不見、不予理睬、拒絕調查的現象時常遇到。二是執法隊員法律業務水平亟待提高,基層各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專業能力雖然很強,但法律知識相對匱乏,再加上后天培訓不足,執法過程中往往難以做到主動、科學和客觀公正。三是執法隊伍缺乏必要的交通、通信、取證等專用工具及裝備,自身能力建設存在不足,給執法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
3.1實施保護優先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6-7],體現在生態上即由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嚴格保護自然植被,禁止過度放牧、無序采礦、毀林開荒等行為;域內各類生產建設項目,均必須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8]。
3.2以項目為依托,構建生態流域
3.2.1繼續完善太平湖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工程。太平湖成功入選第二批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獲得國家重點支持后,共安排太平湖專項72個保護項目,總投資16.5億元。目前正在實施獲得獎勵資金后又新增22個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將有力推進太平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建立。
3.2.2堅持以流域為單元,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太平湖流域的生態問題具有流域性,因此以流域為單元治理應該是生態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將一條條的小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診斷。堅持以流域為單元的基礎上,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山上、山下、坡面、溝道、上游、下游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9],在小流域內實現山青、水秀、村美、民富。
3.2.3實施入湖河流截污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切實做到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太平湖,對入湖主要河道及其重要支流全面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大推進力度;在治理方案上注入生態優先理念,建設生態護岸,并在河道兩旁劃定保護區,大力營造生態防護林以涵養水源,在嚴格保護已有生態濕地的基礎上,在流域適宜范圍內修建入湖緩沖帶或生態濕地,逐級凈化水質,著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3.3切實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嚴格執法地方經濟的發展必須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要運用法律武器,切實強化生態建設管控力度,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嚴格規范太平湖風景名勝區建設項目管理,嚴格控制項目準入,守住環境保護紅線,堅決遏制建設項目的過度和無序開發,嚴格規范新增建設項目的批建,未經批準不得進行各類建設活動,嚴肅糾正已有違法違規建設項目[10]。杜絕新生污染源,對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查處,嚴肅問責,做到零容忍、全覆蓋。
3.4研究建立青弋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太平湖流域是長江南岸支流青弋江的重要水源。以黃山風景名勝區、太平湖風景區、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和十里山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太平湖流域作為青弋江上游,優美的生態環境為下游數百萬人民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著豐富的優質水資源。太平湖及其上游為青弋江水資源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犧牲了很大的經濟發展空間。而作為太平湖的主要淹沒區黃山區,多年來,除國家統一實施的移民獎扶資金外,很少得到補助和回報。為此,可參照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做法,研究建立青弋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在上一層面上實施以經濟手段對上游太平湖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補償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