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小學階段,作文對多數學生來說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讓教師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大多能夠言談流利,口若懸河,為什么一寫作文卻錯字連篇,病句百出呢?作為在教學一線工作的我,就從一些比較感性的材料出發,探究一下學生作文中‘口高手低’的現象。
學生對作文興趣的喪失,老師應負有主要的責任。從一年級的看圖說話和看圖寫話,老師就以自己的言行明確告訴學生:說話也好,寫作文也罷,不是興趣而是任務,你必須學會,必須學好。所以指導學生作文時,教師更多的是指導學生應如何做,應該怎么寫。很少有老師對學生說:作文這東西就是把想說的話寫出來,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所以,從學生一接觸作文開始,老師就為他們設置一道又一道的杠,是學生在沒有學會走路之前,就先感受到了護欄的阻攔。等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沿著高高的狹道走下去,卻發現越走越累,越走越悶,來不及看到教師所說的走出狹道之后的廣闊,就半途夭折了。
我們教師太注重現有的模式了。一篇看圖說話必須按照”圖上有什么,都在干什么,結果怎樣“的模式去寫,結果把本該五彩繽紛的想象歸納成一條條寫作公式,學生寫作文只需要把現成的語言按模式填上即可,造成鸚鵡學舌,千篇一律的現象。想象丟失了,激情和愛好也沒了,剩下的只有無窮無盡的敷衍和苦惱,這樣就喪失了作文本身的意義。
學生的作文為什么會逐漸失去想象而代之平鋪直敘?為什么會由多樣逐漸走向單一?一個主要的原因在于——對作文題材的選擇,教師的導向有誤區。教師多以自己的標準為學生定出了尺度,其實抹殺了學生多方位思考的能力,給學生一種錯覺,好像必須是”高大全”似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其他的,包括寫出了真情實感的作文也是“離題”。所以在學生的作文中,多數的情況是這樣:為表現媽媽的愛,必然是“我”生病,媽媽背“我”去醫院;寫同桌,必然是都有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張“紅蘋果”的臉等等,俯首皆是,不一而足。但是一旦展開他們的想象力,我們將發現:原來孩子的內心世界竟是如此的豐富,原來認為的學困生居然有時也能寫出讓我們感到驚奇的文章來。因此,教師的導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選材,更影響著學生寫作水平的發揮,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興趣肯定要大大地受到阻礙。更為重要的是,在小學六年的寫作過程中,多數老師沒有對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應有的肯定和尊重,或輕描淡寫或漠然處置,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作文的批語教師還需要多下功夫,多些鼓勵,少些批評。
目前教師的勞動量都非常大,工作都非常辛苦。鑒于這種情況,有時對學生的作文難免會走馬觀花。對學生作文的簡單瀏覽,或許從老師的角度來說無可厚非,但這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作文興趣。對于學生作文教師可能會簡單地看做是五六十本或百十本作業的整體,但從學生角度看每篇作文都是每個學生辛勤勞動的成果。當學生把自己的作文交給老師時,他們滿心期待的是老師的靜心閱讀和中肯的批改,從老師的批語中找到激發繼續寫作的熱情。不管批語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還是望穿秋水的等待作文本發下來,打開一看,卻是“選材的當,中心突出”、“偶有病句”等一類的語言,學生是什么樣的感覺?他們又如何有繼續作文的熱情?如果我們把學生作文的批閱當成了例行公事,那么學生也就把寫作文僅僅看成了一種任務。
對待學生的作文,教師必須嚴格要求,悉心指導,寬容對待,要一如既往地教給學生寫作的基本常識,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要一絲不茍的對待學生的錯字、病句,有功夫有耐心地給予指導,加以修改;使學生在每一篇作文中都能嘗到成功的快樂,看到需要努力的地方,要一心一意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寫作空間,誘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更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修養,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開辟一條更為廣闊的道路。(單位:山東省曹縣安蔡樓鎮王申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