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與課程深度結合是課程教學效果最優化的趨勢和發展方向。目前,許多學科課程都在積極進行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研究實踐。科學課既有與其他學科課程相同之處,又有其自身的特點。科學課注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以科學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運用多媒體手段使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得更加視覺化、多樣化、形象化、直觀色彩化,有利于小學生理解和體會科學概念的發展和形成,增強科學課堂效果,其優勢在于:
1、運用多媒體,變靜為動,激發興趣。多媒體可以營造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克服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教材和板書的缺陷。例如:教學“保持水土”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播放一段錄像:一陣狂風暴雨,雨水把土地沖出一條條的溝壑,特別是在黃土高原上,大部分地區基本沒有什么植被,雨水把沒有樹、沒有草的裸露土層沖刷成一道道深深的、寬寬的溝壑,使萬馬奔騰般涌入黃河的水也越來越黃。通過畫面的播放,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全身心融入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保持水土、保護環境的熱情,為學習新課打下了感性基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運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科學課中的許多自然現象的形成需要長期的過程,具有動態感,教學中就難免會存在一些不容易接觸或不可能接觸的事物,對于這些事物相關的知識,學生認識起來就可能感到吃力。這就成了教學中的重難點。為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師可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使這些事物在教學中由無到有,變虛為實,化難為易,把復雜抽象的內容變為簡單具體的內容,就能打破時空限制,拓展信息傳播范圍,縮短學生認識事物的時間,擴展認識事物的空間,使學生認識具體化、形象化,突破教學難點。比如在教學“月相成因”這一課時,關于宇宙的知識,內容抽象,難以理解。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錄像、剪輯、課件制作等手段,把整個“月相 ”的過程制成一個完整的動畫,讓學生親眼目睹一次“月相”的形成過程。這時,再對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知識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通過多媒體的運用能夠讓學生通過視覺上的感受,真正去理一些抽象的概念。
3、運用多媒體,化知為行,培養能力。在科學課教學中有意識地營造情境,化知為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創新思維是現代創新人才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科學教學中科學地應用媒體技術,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在教學“建橋梁”這一課時,學生通過學習明白了圓形承重力最強,三角形結構最穩定。在鞏固應用時,結合校園科技活動,專門設計一個“建紙橋,比承重”賽事活動,教師用攝像機全程記錄了各小組的活動和作品情況,然后在多媒體上展示,讓學生自己相互評價。這樣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做到了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高效高質的工具和方法,在與小學科學課教學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更要認清本學科教學的特點和性質,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和模式,以適應新形勢、新技術的要求,才能以教學為載體,而不誤入技術濫用的誤區,最終達到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單位:貴陽市南明區第三實驗小學)